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中,特意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等。
对于这些改革内容的公布和实施,沪上专家认为:《意见》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传递了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对于孩子的教育,除却智育,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内的育人功能同样重要。同时也提醒家长,需要尊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唯分数论”。
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徐阿根说,以体育为例,这一次《意见》再一次将体育教学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有体育成绩记入中考的情况下,再将体质健康和能否毕业挂钩,这对于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有促进意义。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做出此类硬性规定。
徐阿根说:“目前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情况确实非常不容乐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般的高中男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耐力和力量成为两大体能弱项,并且有扩大化的趋势。”他认为,此次《意见》的改革,再提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的是恢复这些素质教育原来的功能。“这是有利于孩子、有利于老百姓一生的改革。”徐阿根说。
也有专家表示:“以前我们觉得语数外不及格不能毕业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现在体质不合格也不能毕业了,这是倒逼着学校和家长在文化学习之外,也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
浦东新区美术教研员方文晶说:“学科本身不分‘大小’,所有学科都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他说,《意见》中写道“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这对于广大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师而言,是鼓舞人心的。他说:“学会1到2项艺术技能,对于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是有益的,这也是新时代下,培养现代化公民人格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形成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方文晶说,综合《意见》里的内容,是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在文化课程和素质教育之间有所平衡,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去感受和实践艺术的魅力,形成积极的艺术修养。
而在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这一次关键是要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把劳动教育的短板补起来。”对此,杨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佑翔认为,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因人制宜的幸福教育,是教会青少年以劳动获取幸福生活、以智慧劳动创造生活,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上海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这都是我们通过劳动来创造的,奋斗的精神要传承和发扬,而劳动教育,就是育人的最好载体,”徐佑翔说,“重建劳动教育观,对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力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