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心中最关心的人,学生是老师心中最关注的人。
临近开学,中国近两亿学生将重返校园。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中在校生2300万,初中在校生4400万,小学在校生一亿,还有4000万左右的学前教育儿童。
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人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学习成绩、班级排名、比赛奖项、毕业考试等等。一座座大山压在学生稚嫩的背上,几年过去,部分学生会出现诸多心理偏差,如厌学,自闭,自卑,对未来失去了努力的理由,对家长的关心产生了质疑,对老师的教导失去了兴趣——无数的问题,无不困扰着祖国的花朵。
我国其实从很早就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每所学校配备至少一名心理健康老师,以供学生咨询心中的疑惑。然而,现实的问题确是,一名老师真的不够,让我们来算笔账,平均一个学校学生有2000人,每人每次咨询一小时,一周一次,一年在校40周,一年需要咨询次数8万次,共计8万小时,心理老师全力咨询也需要60余个心理老师在在校期间全力接受学生的提问才可以完成。
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和数量严重缺失的心理老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中,有面向个人的心理咨询疏导,也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虽然个别咨询是一个常用的心理辅导方式,但是有耗时、受众单一、解决问题单一的缺点。而团体心理辅导则能够有效克服一对一辅导时的缺点。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帮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非常适合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每个孩子都是全家的希望,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家长的期许,又是老师的愿望。对于专业的心理老师,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自然不在话下,有时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活动道具,使得许多学校的团体活动难以开展;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回到家后想和孩子亲近,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却又苦于不懂方法,显得无从下手。那么是否有办法同时解决道具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呢?
答案是——有。
团体心理辅导箱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箱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专业性
每个团体心理心理辅导箱都是由高校教授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心理特点设计,搭配不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以往工具箱内游戏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活动进行系统分类与深入剖析;
二、深入性
团体的活动交流过程可以看做一个团体的从零开始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成熟团体都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的成员最主要的需求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转变。
这个阶段的成员最主要的需求是真正被团队所接纳,身处团队有归属感;
第三阶段:团结和凝聚。
这个阶段的成员需要认识到个人的行为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第四阶段:工作和产生。
这个阶段的成员最主要目标是学会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
第五阶段:结束。
最后这个阶段,成员需要对自己的经历团体活动后的经验作总结。
三、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箱是基于三大理论设计:
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
四、系统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将团体心理辅导箱分为五类,不再是枯燥相同的游戏,孩子有孩子的快乐,青年有青年的乐趣。
五、便捷性
工具箱内活动工具十分齐全,种类多样,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总能找到合适的活动;拥有详细的指导手册,帮助活动组织者解答疑问;
六、趣味性
避免了现身说教,减少成员由于职位高低,年龄不同,甚至是心理落差导致的抵触心理。
团体辅导主要采用趣味性活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有较高的体验感,所以团体辅导的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喜欢参与,减少对学校和家长的抵触情绪,让成员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体会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学习。
最后聊聊怎么挑选团体心理辅导箱。
首先,一定要选大品牌的。国内的心理学应用领域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小厂家、小品牌无法保证专业性,更无法保证质量。尤其是当质量出现问题时,大厂家会有更优质的售后服务。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版本。学校学生众多,年龄跨度细分密集,对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年龄段的团体心理辅导箱。比如给高中学生开展小学生使用的认知方向的团体活动就是不合适的,所以一定要购买多版本团体心理辅导箱,对应不同年龄段。基本来说五个版本:小学低年级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小学高年级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初中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高中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大学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可以涵盖大部分的使用需求。
最后,团体心理辅导箱要配备对应的《心理健康课教师指导手册》。为了“对症下药”,组织人需要了解相应的基本知识,在专业的手册指导下开展活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发展对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若是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对孩子、对家长、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将是深远且无法轻易改变的。多少学校因为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酿成惨剧,多少家庭抱怨孩子“不懂事”却不知其实是自身的问题。
关注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习心理健康基本常识,既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