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二节课后,首都医科大学大三学生小贾收到短信,通知他去图书馆取书,他前天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借阅的国图的书送到了。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馆际互借、通借通还惠及数十万首都高校师生,而由此产生的费用均由北京市教委买单。
“数字图书馆建设带给高校师生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实惠。”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陈进说。
作为我国首批科班出身的图书馆自动化专业人员,陈进参与并推动了首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初现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大学图书馆成立了自动化研究组,后改称自动化部,并与学校计算机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图书馆自动化与情报检索研究室,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建立最早的图书馆自动化专业队伍之一。1979-1983年,陈进就读于北大分校图书馆学系自动化专业,是该专业第一批毕业生。
1983年,大学毕业后,陈进到首医图书馆从事自动化工作,“那时图书馆工作全靠人力,有台打字机已经相当不错了。”这是他对工作之初图书馆自动化状况的印象。
首医图书馆购买的首批计算机
1986年,首医图书馆购入长城620CH电脑。为使这批电脑能够处理汉字,陈进远赴济南浪潮集团购买汉字卡。由此,首医图书馆正式开启自动化进程。这一年,他还前往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他们一起研究条码在图书馆的应用。
80年代,光盘检索是当时高校图书馆的先进技术,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20世纪90年代:抱团取暖蓬勃发展
成立研究会共同推进首都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让我国图书馆工作者意识到自动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探索自动化发展路径,提高自动化速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北邮图书馆馆长马自卫、首医图书馆陈进等的倡议下,经北京地区高校图工委同意,于1991年9月,成立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会。在成立大会上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组织参观了不同类型、不同机型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系统,并进行了现场经验交流。
自此,研究会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展示交流活动,召开学术研讨会,提高各馆馆员自动化应用技能,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分享工作经验,共同促进首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
各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各馆设备和人才优势,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加速自动化进程。为配合图书馆联盟联合采购统一编目项目实施,1993年暑假,陈进利用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编写的MARC数据转换程序先后被首都地区20多所高校使用,大大推进了项目进程。
为了追赶国际先进同行,这一时期研究会还邀请国外专家学者作报告,如在1994年的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现状及Internet网络应用;1995的Internet应用交流研讨会上,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卢惠薪教授作关于美国图书馆自动化最近十年的进展的报告;1997年的学术报告会上,邀请美国CARL副总裁介绍并演示Uncover文献检索和传递系统。这些报告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了国际先进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水平。通过交流,他们意识到应当制订一个计划,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进程。
1996年11月,研究会起草完成《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九五”信息网络建设规划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规划总体目标、内容与方法、网络结构及主要任务和具体实施办法等。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开展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
1997年暑假期间,研究会理事分别考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8所大学的图书馆,研究决定开展自动化建设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12月,马自卫、胡越(时任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等协调起草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标准》通过理事会审议,并上报北京市教委批准。12月31日,北京市教委向各高校发出红头文件,要求各校做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工作,推进本市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进程。
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首医图书馆参加培训
文件发出后,各高校纷纷开展迎评准备工作,建设了图书馆计算机检索教室,购入了服务器,更换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等,同时组织参加有关培训,提高馆员自动化网络化工作技能,让硬件装备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经过10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11月10日,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启动仪式暨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会议在首都医科大学举行。此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接受了评估检查,至2000年寒假前,共有41所高校图书馆通过评估。这次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学校领导对自动化的支持,自动化设备,人员素质和组成,书目数据与图书馆书目的匹配程度。这次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预期目标,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各馆有针对性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1998年,首医图书馆购入机柜,馆内计算机联入互联网
90年代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不仅减小了馆员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方便了学生借还书,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预约或续借图书。
90年代末,电子资源开始成为图书馆主要资源类型之一,图书馆资源建设进入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并存的阶段,也拉开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序幕。
跨入新世纪:由应用向创新跃迁
进入新世纪后,成熟的、商品化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出版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进入数字化建设新纪元,各馆纷纷加大了数字化建设力度。
顺应时势变迁,2002年4月,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会更名为北京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会。经过十年的发展,研究会的组织架构更加成熟和稳定,对各成员馆的凝聚力愈加牢固,馆际之间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2003年,首医图书馆机房
2004年,陈进为到首医图书馆交流的美国高校图书馆馆长做翻译
从2007年开始,研究会决定根据当前的数字化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状况,每年确定一个年会主题,通过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应用案例评选三大模块,展开深入探讨。如2008年的主题为“信息服务与技术的新进展、新应用”,2009年的主题为“技术变革与服务创新”,2010年的主题为“创新技术 迎接挑战”,2012年的主题为“开放、关联、智能、泛在:数字图书馆大趋势”,2013年主题为“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变革与创新”,2016年的主题为“数据、关联、智慧、创新:新信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思变”。
从这些年会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已从对新技术的应用探讨转变为利用新技术变革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从一路追赶新技术蜕变为将新技术融入常规工作、作为开拓创新的工具和手段。
首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8年,研究会将年会主题定为“‘双一流’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自2015年国家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以来,图书馆做了大量工作,服务于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
各类资源近在指点,助力人才培养
首都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通过加入图书馆联盟,不仅以联盟为单位与资源提供商统一谈判,大大降低了资源的采购价格,在提高各馆采购效率的同时,节省了人力和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联盟内部实现了馆际互借和通借通还。小贾正是通过学校图书馆的BALIS馆际互借服务搜索到他想借阅而在本校馆藏中没有查到的图书。
现在,读者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既可以查到本馆馆藏资源,还能查到联盟内所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乃至世界上所有上线的数字资源。在借阅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有BALIS馆际互借通借通还,还有单篇文献资源的PDF电子传送等。
首医图书馆读者公共查询机
开展大数据分析,支持学科建设
各高校图书馆正在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主动开展服务。如首医图书馆根据各学科在国际上的排位做学科分析,让该学科师生清楚地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融入教学,融入科研
在首医图书馆,他们将文献查询嵌入教研室和教研小组,参加教学与科研活动,通过图书馆的技术手段,帮助师生快速查询到所需资源,支持教学与科研接驳国际前沿。
当前,高校图书馆已不只是借书和读书的场所,而是全方位参与和支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建设。
2018年北京高校数字图书馆年会将于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举行,敬请关注!
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