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发布《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 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 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指导意见节选详见下文↓
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求,对教材进行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游戏性改造。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能力;小学高年级注重集体性趣味运动游戏开发,让集体运动趣味游戏走进教学,做到每堂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性手段,突出体育游戏的教学元素植入,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
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课程标准提供的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在选编课程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特别要关注技能学习,体能发展和品格培养。应选择5-7个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以该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能力设计教学单元,形成技能学习、练习方法和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教学内容,倡导学校以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或确定要发展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配。并注重它的教育性、健身性和多样性,使之更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有多种练习体验和学习经历。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训练及心肺功能与全身肌力的均衡练习。
改革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模式
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 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 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研究和探索适应课时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初二年级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初三年级施行体育选项教学,以利于与高中“专项化”相衔接。在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兴趣化与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基本上以班级上课的形式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以满足学生小班化教学的需要的组织形式。低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的应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高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应突出合作性和竞赛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进行优化组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特征和兴趣爱好的项目,使每位学生都能处在一个适宜的群体之中学习运动技能。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体育课堂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