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的正式认定,意味着高校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新工科”建设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融合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模式,培养拔尖创新高科技人才,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说,“新工科”建设是新经济模式、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求重点人才工程。
交叉复合、转型改造升级与共建共享
新工科的改革在于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具体高校创新和相关企业配合服务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继承+创新”。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而形成的新学科,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升华、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二,“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包括现有工程学科之间、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第三,“协调+共享”。由多元主体构成,形成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建共享模式。
上面特点初步显示出一条“新工科”建设的主线—— 即“新工科”不再是高校独立发展,而是需要政府与企业的融入的新兴专业。由于“新工科”对应的是由技术创新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而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巨大变革。因此,“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大量技术装备及工具的融入,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基因工程、核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脑科学等类型。尤其注重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结合,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校企共建“新工科” 合作新生态
目前,建立“新工科”存在不少障碍,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校企隔阂,致使工程人才与市场的匹配度不相符合,企业设备不能为高校科研、实验提供有效服务。用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委王元卓的话说:“现在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学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就有150万。到2050年,人才缺口将会达到950万人。可是今天学校里找不到任何一个专业能培养出完全符合行业需要的人。”
这个数据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量很大,但目前学校的产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工科的许多实验教学环节中,都存在高耗能这种不易解决的难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实验操作学生难以开展,只能在课堂上接受空洞的原理输入 。如果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大大减少实验耗材,不失为有效培养学生实操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运用高校的学术理论+企业的技术与设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体系 ,消除校企隔阂,融合理论与技术操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根据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进行专业实训,提供实习基地;学校协助企业进行落后产能淘汰,进行制造业升级转型,建立新型的线上实验室;校企合作,既要突破理念,接受产教融合这个社会命题,适应校企融合构建过程,又要将产业技能转型为教育化,以利于校企双方探索、借鉴并实践;此外,还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向中小企业输送特色人才,使企业产能转换得以顺利开展。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装备部门和采购第三方平台的联络、沟通和桥梁作用,让“新工科”这个近期高等教育界及相关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面对新经济发展,以新兴科学技术与工具操作技术为基点,严谨而迅速地实现校企转型,早日实现人才现代化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