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委、市政府日前发布的2018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市干群中引起强烈反响。《意见》提出,落实省“十三五”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着力构建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持续完善、全面覆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日前,在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实训教研室主任、中德培训中心工业机械工项目负责人徐守敬告诉记者,由于引进了中德双元制,该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业务水平,得到了许多企业的认可。中德双元制三年级汽车专业和机械专业的两个班学生,已经进入江苏森风汽摩公司和南京伟舜机械有限公司参加实习,表现优异者将直接获聘。
“以我熟悉的工业机械工专业来说,在以前我们学得很单一,是按照门类划分的,车工就学车工,钳工就学钳工。但引进中德双元制后,教的内容明显不同了,培养的就是包括车工、钳工、电气工等九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且对于企业生产和管理都有所涉及。”徐守敬说,南京伟舜以生产机械、机床为主,95%的产品外销欧美。伟舜的老总对机电高职的学生非常关注,专程来盐城考察评估,最终确立合作关系。伟舜看中的,就是中德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这个新模式,正是我市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部分。
《意见》里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开放合作办学,引进更多名校名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学校增量布点,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1所,其中主城区新建8所中小学。公办民办并举发展学前教育,落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提升幼儿保教质量。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8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每年交流教师不低于符合条件人数的15%;引导生源合理分流,确保“大班额、大校额”比例各减少50%。提升普通高中发展水平,建设省级课程基地2-3个,引导部分四星和三星高中错位特色发展。发展契合我市优势产业的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六个一”行动,引导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进继续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用文化惠民打造文化自信
日前,在市敬贤路实验学校里,《公共图书馆法》首次校园宣传普及活动正在进行。市图书馆馆长戈建虎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于阅读的需求不断上升,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不断上升。
“去年,我市全民阅读工作成效显著。盐城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市’称号,系苏北唯一一家。全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会议在我市召开,沿海城市全民阅读联盟在盐城成立。‘天天悦读1+X’全民阅读服务模式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戈建虎说。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去年以来,我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市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7个,建成县级图书馆分馆370余个,文化馆分馆28个,改造提升农家书屋1000多个。大丰图书馆新馆、建湖博物馆、射阳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东台图书馆新馆、大丰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意见》提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挖掘新四军文化、海盐文化、淮杂文化等盐城特色文化符号,改造提升中国海盐博物馆,推动盐城市美术馆建设,增强盐城文化向心力。推进文化惠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创作更多文化精品,添加群众“文化菜单”,全年新创作大戏、小戏各10部以上,为群众送戏1000场次、送展览200场次、送电影22000场次。巩固“书香盐城”建设成果,实施“阅读便民”工程,新建“阅读新空间”60家、阅读便民设施100个,提升改造1000个农家书屋。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分馆20个,推进第三批50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有条件的建制村,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建设文化礼堂。深入持久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全面进步。
“老有所依”提高幸福感
如果说教育是抚育下一代,文化是熏陶当代人,那么养老则事关上一代。《意见》里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养老服务业。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每个社区(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标准化率分别达到55%和25%。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比例达到20%以上,实现以农村敬老院为基础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县(市、区)建立1所以上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1所以上面向社会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院,加快形成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运行模式。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选择居家养老,这是我们社会的常态。少部分人,例如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老人等,会选择机构养老。那么对于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丰富、便利、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呢?这就需要社区养老的介入。以社区(村)为单位,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比如老人的娱乐活动、助餐、助浴服务等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业促进处负责人陈彪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意见》中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