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有敲钟按铃的惊喜,有拦腰砸盘的惊魂。年初海外教育股只有9家,360天后增长至18家。2016年末,海外上市国内教育公司市值折合人民币约1200亿元,仅仅一年,2017年年末跃升至约3013亿元。对于教育,海外永远有惊喜,2018,也不会缺席。
全景海外市场
根据安永报告表明,2017年全球IPO活跃程度达到10年高峰,全球IPO共计1624宗,筹资1888亿美元,同比增长49%与40%。2017年中概股赴美上市共24家,其中教育企业4家,占比17%。2017年年末,全年新上市中概股总市值为268.8亿美元,其中教育类公司市值39.1亿美元,占15%。综合来看,除了博实乐市值超过了20亿美元以外,剩余3家市值均不足10亿美元。
虽然,从行业看,教育中概股上市数量增多,步伐加快,但是从体量上看,则成为了国内教育行业标的规模偏小的缩影,也印证着教育行业,除了好未来与新东方两家企业,市值过千亿人民币之外,再无其他。
对于去年的港股市场来说,民办教育板块正阔步走来。2017年全年在港上市5家内地教育公司,共筹资75.64亿港元,正在排队待审3家。这8家上市待上市的教育集团中,除睿见教育外,剩下7家全部含有民办大学,纯民办高等教育集团则有民生教育、新高教、中教控股等5家。其中中教控股成功融资30.83亿港元,占全年内地教育企业在港IPO融资总额的41%。
《上市本无路,民办高校走得多了,也便有了路!》中,i-EDU认为,2017年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赴港上市的“爆发年”。全年上市或拟上市的民办大学,覆盖在校生人数超过29万人。而在此之前,只有成实外教育拥有在校大学生1.47万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上市或者拟上市在校生人数超过30.5万人。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2894万人,其中民办高校数量742所,本专科在校生共616.2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接近22%。以在校生人数计算,民办高校上市率接近5%。
2017年美股教育公司7家上涨,4家下跌,9家盈利,2家亏损
伴随着美股2017年的大牛市,教育中概股也有不错的表现。2017年年末,在美11只教育中概股总市值为362.95亿美元,而年初7家教育中概股的市值仅有143.49亿美元。其中,11家企业平均市盈率为61.84,好未来的市盈率突破120倍大关。
纵观这11家企业,2017年全年7家上涨,4家下跌;9家盈利,2家亏损。股价涨幅居前的4家教育公司,市值均超过10亿美元。2017年年末,好未来与新东方分别以相似的148.8亿美元和148.23亿美元的市值,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教育企业双巨头,市值规模均在1000亿人民币附近。
也许2017年用“黑马”来形容海亮教育并不为过,公司全年累计涨幅为467.84%,市值突破10亿美元。在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两年的时间里,海亮教育一直横盘在发行价周围徘徊,直到2017年8月,由于新民促法落地、业绩增长等影响,海亮教育股价随即呈爆发式增长。对于美股而言,刚刚上市,市场不了解所在产业,不了解公司运作的情况下,股价的涨跌不是输赢。而一旦遇到政策与业绩的双利好,被市场认可,股价上扬,也是理所应当。
2017港股教育公司
总市值773亿港元 同比增250%
2017年年末,内地在港上市教育企业共7家,总市值为773亿港元。数量上,较2016年增长250%,市值上更是同比增加了3.25倍。全年来看,6家上涨,只有成实外教育一家微跌5.3%,睿见教育成为“2017增长王”,以177.1%的涨幅远超同类企业。
在港内地教育股中,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有4家。2017全年股价不涨反跌的成实外教育,市值依然领跑,为154.44亿港元。这7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28,不含高等教育,只有K12全日制学校的睿见教育市盈率最高,为38;仅拥有民办高等院校的民生教育市盈率最低为16.79。
市盈率排名前列的公司均有K12全日制学校业务。而对于纯高等教育集团来说,在整个港股教育板块中,相对估值较低。这种“差别对待”的背后,既因为许多公司刚刚上市,投资者相对并不了解关注较少;也因为有些投资者要观望业绩情况与政策走向,毕竟民促法各省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对于未来民办学校各种影响尚未完全清晰。
海外单边上涨,A股全年下跌
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去年全年都走出了牛市的节奏,而在其中的内地教育企业,表现也可圈可点。在美股,成就了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第二的好未来和新东方;在港股,民办大学与全龄段民办学历教育集团相继上市,板块效应初现。
在i-EDU2017·教育第一卷——《A股风起云涌,谁在转身?谁在等待?》中提到,全年A股市场,教育概念股市值蒸发540亿元,全年只有科大讯飞与东方时尚两家上涨,33家下跌,且5家市值腰斩,成为A股雷区。
如此鲜明的反差,不仅仅是因为所在的市场大环境相差迥异,而且也因为早先的政策原因,促使民办教育行业各类细分领域中,相对优质的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加之A股原本纯正的教育公司就不多,2015年大牛市中各种概念相继被爆炒,各种跨界并购而生的教育公司不仅“不纯”,而且并购标的多为各个赛道的第二梯队,依靠并购转型本身也不被2017年的A股市场所接受。于是海外市场欣欣向荣,强者恒强;A股市场相对疲弱,波澜不惊。
IPO融资后,当初的投资计划兑现了多少?
上市的时候,我们说好了
对比2017年在港上市的5家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都将业务发展作为了IPO筹资后的主要用途,占用资金比例平均为80%。其中,睿见教育融资资金计划中,用于业务发展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3%。除了“扩大再生产”,融资用来还贷款的比例各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新高教融得7.43亿港元中27%计划偿还贷款,而睿见教育则“无债一身轻”,并不需要融资还贷。而对于企业运营方面来讲,各家资金流向比例相对平均,都在6-10%之间。
有人爱买,有人爱建
在对投资方向进行二级细分之后,我们发现在业务发展方向中,各家的偏重其实并不一样,中教控股和民生教育都将收购作为了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占发展业务总融资的50%以上。而睿见教育主要投入则选择了自建校区,计划占用资金超过65%。宇华在收购与自建的选择中比较平均,新高教则并没有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
上市后动作不断
除了年末上市的中教控股之外,其余4家教育企业投资动作不断。宇华教育从2月最后一天上市之后,关于收购标的的信息静悄悄,但是其实是为了年底“憋大招”。宇华教育11月增发配售融资了7.73亿港元,12月转身就收购了了3家湖南民办高校,收购金额为14.3亿元人民币,创造2017年港股教育行业最大笔收购案。
新高教集团也有全国布局“边疆包围中原”的感觉。上市之后就提出要在兰州建立西北学校,2018年刚开始就在兰州新区,以1.65亿人民币竞得一块土地。收购方面,新高教不仅年底进入了新疆,2018开年也将高考大省河南,划入自己的高校网络版图。民生教育的收购也很有特点,对于收购股权占比热衷于51%,已收购和计划收购的4家学校,都占其51%的股权。
总体来看,本身涉及高等教育的企业十分热衷于买民办大学,主业只有K12全日制学校枫叶教育和睿见教育,收购的标的也全为中小学全日制学校。
对比美股,好未来和新东方都全年投资动作不断。和近年来上市的企业相比,两家巨头其实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教育行业投资的主要选手,投资和收购本身也不是为了同业间大鱼吃小鱼的扩大,而是全生态布局着眼长远。在《好未来6年投资72次,超过40亿元,投资逻辑是什么?》一文中,i-EDU也全方位的展示了好未来的投资历程,其实关于教育与科技,K12辅导与公办校合作都是好未来可以赢得市场超过120倍PE的原因之一。
在美股上市的4家企业就没有港股不断收购这么热闹,有些还遇到不小的烦恼。刚刚融得9462.75万美元的红黄蓝,因为年末的虐童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感恩节一过就花了5000万美元护盘。上海全面禁止小学各类竞赛,让小升初回归理性,晚8:30之后不得进行课外辅导,一系列史上最严规定都刺痛着竞赛起家,业务基本在沪的四季教育。
回顾2017,特点鲜明
展望2018,上市不止步
对比而言,在美教育中概股的平均估值明显高于港股,除少数几家外,PE均超过了50,而港股多在30左右,最高也不过38倍PE。但是并不能说明两个市场环境对于教育企业的估值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不仅两个市场的投资者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和每家企业,所在行业的细分品类有关。港股多为民办学历教育,基本上很少涉及培训业,收入稳定,但是重资本投入,回报周期长也是绕不开的坎儿。
而美股既有中国教育第一股2007年就上市的新东方,也有2017年突然爆发的好未来和海亮教育。关于估值,只是时间问题,业绩为王是导向。尽管好未来2017年报中,在读学员增量超过100万,涨幅翻番,但是整体却低于预期,也会遇到断崖下跌和市值修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