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动手能力要从小抓起。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据《青年报》报道,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应该怎样作为?由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STEM教育跨界高峰论坛暨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筹备大会”近日在上海举行,试图为之破题。专家呼吁,应对新时代新的要求,应培养更多领军人才,而STEM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从动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有跨界。同时,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才是创新的源头。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较弱
教育部去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今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毫无疑问,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深入落实教育部及国务院关于STEM教育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精神,推动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变成新的教育时代命题。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指出,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较为重视科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科学知识较为扎实;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较弱。STEM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实施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与改善我国传统科学教育的不足之处。
“基于对STEM教育以与人工智能教育对我国未来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华东师大作为全国教育学科的引领者与示范者,有责任、有义务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全国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给予应有的引领与指导。学校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为全国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专业的引领、展示的平台、研讨的机会,为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周傲英说道。
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认为,教育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将去未去,何去何从,教育工作者们在新时代正面临新的艰难抉择。论坛上,他以“将去未去新时代教育的艰难抉择”为题,与教育同仁一起探讨了新时代教育的趋势与挑战。对于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的筹备成立,陈玉琨认为,意义重大,利国利民,“该共同体将团结STEM教育领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汇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STEM教育发展。”
要从中小学抓起,要从动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跨界
STEM教育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蓬勃而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表示,当今引领科学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天空航天科学、大脑科学、计算机科学,“所有这些学科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了,而是在多种学科的交叉、重叠的部分或者方式进行。”
“我们的教育长期的弊端是手和脑的分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分离。怎么把手脑并用,把实践和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所有的教育家都在探索的问题,也是所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袁振国说:“似乎大家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抓手,这个就是STEM。”STEM在学术发展、学科行动,希望能够把学科的交叉,把手脑的并用,把知行、意行的结合和知识能力运用能够统一起来,“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的追求,这个毫无疑问也是大家走到这个地方来的主要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认为,STEM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要从动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跨界。“我觉得除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外,还要加上人文、文化、艺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艺术、离不开审美观点、离不开价值。我想这应该是个大概念的跨界。”刘玠还现身说法称自己是搞材料的,材料科学有深奥的理论,离不开数学,也离不开工程,还会涉及到许多技术。“可以说现代科学没有一项不是跨界的,没有一个是不需要综合能力的。”
“新时代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过去培养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短板也非常突出,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很少,引领性人才、领袖性人才很少。”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我们要应对新时代新的要求,培养更多领军人才。
“我个人认为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是‘三好’:吃好、睡好、玩好;小学阶段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两样东西,一是好奇心,二是想象力。这也是创新的源头;整个中小学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三种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在雷朝滋看来,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快速学习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