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胶片,可以存储一张A4纸大小的档案内容;一卷16毫米胶片,可以存储2700页档案,相当于两部木刻《红楼梦》古籍版……
缩微技术不是什么新科技,它已有180年历史,就是通过传统的摄影手段,把档案拍摄在胶片上。档案缩微的流程首先要把档案拆成一张张散页,编上流水号,负责拍片的技术人员把摄影台上的悬空16毫米照像机的焦距、光圈、灯光调好,然后把散页平放在摄影台上,约2秒时间就完成了一页档案拍摄。每台机器每天可以完成5400页档案,也就是两卷胶片(每卷长度15米)的拍摄。拍摄结束后,胶片经过显影、定影、水洗、拷贝,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与一般照像机不同,缩微照像机、胶片、耗材均是进口特制的,具有高分辨率、高解像率、高反差率等特点。比如,一张和A4纸规格相当的档案,在16毫米胶片上缩小25倍之后,面积是1平方厘米,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
像地图、工程图纸等“大块头”档案,则用35毫米大机子拍摄制作完成。国际上通用的16毫米、35毫米、平片、开窗片等4种缩微胶片规格,这里全部能够制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缩微技术,最早在国家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使用。1982年省档案馆缩微中心建成后,已将馆藏民国档案、革命历史资料档案、建国后文书档案拍成缩微胶片,占全部库存档案数量的20%以上。此外,还为南京、苏州、无锡等市档案馆,以及平安保险等制作缩微胶片900多万幅。
目前,缩微档案由于制作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推广运用比例不高,使用单位也不多。同样制作一卷档案,纸质与胶片成本相差三四倍,有人认为不划算。其实从档案保管全寿命周期看,两者成本差不多,主要还是一个意识问题。
美国档案法律明文规定,所有历史和珍贵档案必须采用缩微技术,普通档案30%以上采用缩微技术。可喜的是,国家档案局已把缩微档案所占比例当成一条硬杠杠,列入今后档案馆升级评优考核内容之中。近年来,中心还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彩色胶片缩微技术,对部分馆藏珍贵档案进行处理,“方寸之间,把历史原貌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