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知提到,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当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相融合,又会发生怎样的不可思议的新改变呢?鲁东大学“教育测评机器人”学生团队给出了答案。
在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魏雪峰博士的指导下,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智能推理等新兴技术,开发了具有精准诊断与主动干预作用的“教育测评机器人”。
“教育测评机器人其实就是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智能推理等技术,帮助学生和教师进行作业逐行批改,省时省力。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不需要构建后台题库,能够智能批改数学主观题,实现个性化诊断,并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魏雪峰老师这样说到。“其实教育测评机器人抛弃了传统的机械的设计模式,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家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高效、快速、精准,提高优质学习资源均衡化水平,加快知识共享的流通,是我们设计教育测评机器人最初的目的。”团队负责人王晓宇这样说到。
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教育测评机器人”团队深入烟台市15所中学进行调研,发放问卷5065份、访谈120余次。并查阅了400余篇中外文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准诊断与主动干预模型,在丰富研究理论的同时,完善教育测评机器人的使用功能,并将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自2016年9月起,教育测评机器人也在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经过近一年的试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数学成绩(百分制)比平行班高出了11.41分,自我效能感测试(5分制)高出了0.75分。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做到“教书”,更注重“育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驱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已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通过学习行为、教学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为每个真实的“自我”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关注每个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轨迹,分析其学习行为、预测其学习结果、诊断其学习需求与问题,开展真正的因材施教。教育测评机器人依托于机器学习、自适应等技术,帮助教师减负增效。
在今年5月,“教育测评机器人”团队在山东省“挑战杯”选拔赛中获得省赛特等奖,晋级国赛。在省赛结束后他们又立刻集中精力投身到作品修改和技术创新中,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不辞劳苦,为实现项目创新性、应用性和突破性而奋斗。
“教育测评机器人”不过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代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将以其数据海量化、途径多元化、挖掘深度化等优势,加强多种教育数据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业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教育模型,推动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科学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