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论坛带你了解节能校园新动向
前段时间,北京交通大学凭借节能校园新形象走红网络,校园内诸如机器人炒菜、电梯自发电、雨水拦截系统、地下管道智能捡漏等科技手段频频刷新公众对校园节能的认知。与有些打着高科技口号华而不实的设备或系统不同,北京交大校园节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了效益。据了解,机器人“大厨”炒菜可节省一半左右的水和燃气,同时减少八成以上的油烟排放量;电梯利用势能转换每年“发电量”约60万千瓦时;雨水拦截系统每年节水量相当于学校用水总量的10%。
在北京交通大学方圆1100亩的校园内,无论是最流行的节能新技术,还是学校师生自主研发的成果,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材料都被广泛运用。相比传统校园节能从管理体制和行为意识培养上着手,北京交大的技术节能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且结果更具可控性。以地下管道智能捡漏系统为例,其管道安装的智能传感器能够根据管网振动变化,及时发现管道破裂漏水情况并自动启动警报。该校后勤集团副总经理郝志如表示,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普遍应用,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加大科技力量在后勤的投入力度,让‘汗水’成分少一些,让‘智慧’成分多一些。
除了技术手段的巧妙运用,北京交大还摸索出一整套具有该校特色的节能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配套。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其中就主要框架性问题做出了安排和说明。但鉴于我国国土面积大,跨越的地形和气候区复杂,各省市学校的地域情况不同,并不具备太大的借鉴性。北京交大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成立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出台《北京交通大学能源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底层单位积极性,自下而上推行校园节能工作,保证了节能工作的长效执行。
北京交大作为信息化时代下校园节能的先锋,其以高科技为手段打造智慧节能新模式,较好满足了智慧后勤的建设需求,顺应了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但不可低估的是全国仍然有很多地方和学校的节能建设比较落后。为促进学校节能减排标准化建设理论研究与探索,加强校园节能、环保和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在2017中国(南京)未来教育与智慧装备展览会期间,由中国节能协会校园节能专业委员会与教育装备采购网主办的全国首届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校园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展示会(以下简称论坛暨展示会),将于 2017 年 9 月 19-21 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本届论坛暨展示会作为国内目前唯一定位服务于校园节能减排领域的专业行业平台,将集中展示校园生态设备、节约型生态校园解决方案以及校园管控系统等装备,以建设生态节约型学校为目标,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推动环境保护和校园资源综合利用为己任,致力于宣传与落实校园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校园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好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校园节能减排成果,共建节约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