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Moxy肌氧监测仪可实时显示肌肉毛细血管中的SmO2(肌肉氧饱和度),辅助观察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分析。Moxy肌氧监测仪的作原理是用近红外光照射皮肤,然后会检测到些入肌肉组织后返回表面皮肤的光线。可见光光谱范围约从紫色末端的380nm到红色末端的750nm。Moxy监测仪利用四个波长范围630到850nm的立光源。肌肉充氧动力帮助我们理解改变肌肉的新陈代谢,因此,可用于导不同的锻炼。MOXY对耐力训练的目的是帮助用户实现和保持训练强度。本文是针对篮运动员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的相关文献。原标题: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青年男子篮运动员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moxy近红外光实时无线无肌氧监测仪
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s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术(NIRS)监测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sWingate实验,间歇期4min)股外侧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大摄氧量和大有氧率升(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率和平均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数变化量的对值均显著性升(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肌的摄氧能力。
篮项目常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出加速、力冲刺等间歇性动作,其强度往往出大摄氧量(大强度)并持续数秒。据统计,篮运动员在场比赛中的大强度运动可占到总移动距离的11.2%~18.8%[1],因此从总供能比例上看篮属于有氧运动,但短时间无氧供能占到近1/4的比例,且无氧能力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冲刺间歇训练(sprintintervaltraining,SIT)是强度间歇训练的种模式,可同时发展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其特点是以接近或过大有氧能力的强度运动与定间歇交替行[2]。SIT时运动员需要力冲刺(跑步、蹬车、游泳等)以维持较甚至的生理刺激和反应[2]。SIT提运动能力的机制与骨骼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结构与能改善以及代谢适应有关[3-4]。
Moxy采用度传感器和轻量的设计让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够实时反馈和监测目标肌群的运动强度,无论是有氧训练、力量训练、间歇训练或是损伤后修复,Moxy都能让教练员或运动员获得度的量化数据。
研究证实,SIT能够改善骨骼肌氧化能力,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红外光谱测定术(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可通过近红外线的氧依赖特征获取骨骼肌中氧代谢的变化[5]。NIRS在临床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运动学与运动训练中开展的研究较少[6]。便携式肌氧测定仪的出现为观察运动中肌肉氧代谢的变化提供了便利。不论是实验室测试还是运动现场测试,NIRS均具有较的信度,可提供运动中肌肉氧合水平、脱氧速率以及再氧合速率等信息[6]。即使短时间运动(如持续数秒的冲刺训练),亦可通过NIRS快速获取运动中的肌肉氧代谢情况。由于通过NIRS可行无检测和无线遥测且结果信度,因此将其应用于运动员可为个性化训练方案的制定以及训练调控提供保障。有关身体机能对SIT的急性反应业已明确[7-8],但SIT诱导的慢性生理适应则鲜有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SIT对青年男子篮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30名青年男子(年龄18~22岁)篮运动员,家1和2水平。受试者身体健康,无心血管和肺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无烟酒嗜好,近期无急慢性感染、运动损伤以及使用药物和营养补剂。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experimentalgroup,EG)和对照组(controlgroup,CG),每组15人。CG运动员正常训练4周,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还需成每周2次、共4周的SIT干预。
1.2实验总体设计
实验前告知注意事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受试者分3次入运动生理实验室行相关测试。1次:熟悉实验流程与率自行车的使用并行预实验。2次:间隔48h后,测定身体形态学、血液动力学参数,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利用1次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利用便携式肌氧测定仪测定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肌氧含量的变化。次日开始行4周实验干预。3次:末次实验48h后再次行上述各项测试,内容同2次。嘱受试者实验前48h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吸烟、饮酒和喝咖啡。
1.3身体形态学、血液动力学测定
测定身(m)、体质量(kg)并计算体质量数(bodymassindex,BMI)。用身体组成分析仪(Inbody520,韩)以生物电阻抗法测定身体成分,包括脂肪质量(fatmass,FM)、去脂体质量(freefatmass,FFM)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bodyfat,BF(%))。坐位休息5~10min后用标准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均值(每次间隔5min),获得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计数3次(4×15s)脉搏取均值作为安静心率(heartrate,HR)值。
1.4有氧运动能力测定
利用递增负荷率车(Monark839E,瑞典)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测试方案:起始负荷90W,每2min递增30W,保持60r/min蹬车速度。用德产CortexⅡ型运动心肺代谢系统测定摄氧量(VO2)、CO2呼出量(VCO2)等通气标,用遥测心率表(PolarS800,芬兰)记录HR,根据主观疲劳感觉(ratingsofperceivedexertion,RPE)量表(6~20)记录疲劳程度。若出现以下4个标准中的3个即终止实验:(1)呼吸商(RQ=VCO2/VO2)过1.15;(2)心率过180b/min;(3)出现摄氧量平台,即VO2的变化幅度不过150mL/min;(4)受试者主诉力竭。此时的VO2值即大摄氧量(maximaloxygenuptake,VO2max),记录大心率(HRmax)、大血压值(SBPmax和DBPmax)、大有氧率(maximalaerobicpower,MAP)、大RQ(RQmax)和大RPE(RPEmax)。
1.5肌氧含量测定
使用无氧率自行车(PowermaxVII,日本)行次强度间歇运动实验(反复5次30sWingate实验,间歇期4min)。受试者行5~10min准备活动,之后开始正式实验:受试者尽力蹬车,同时阻力增大,在2~3s内达到规定负荷(阻力负荷为0.075kg/kg),运动中不断给予受试者口头鼓励,30s结束。间歇期受试者坐在率车上安静休息4min。用便携式肌氧测定仪(ISAH-100,中)连续监测肌氧含量变化。选择人体大且在该运动中作为主要原动肌的股四头肌外侧头即股外侧肌作为肌氧含量的监测点,将探头纵向置于右侧大腿髌骨中点上10~12cm处,探头的轴线平行于大腿。为防止汗水的影响在探头与皮肤之间贴层薄透光塑料膜并用特制遮光装置固定探头以防止漏光。以蓝牙方式连接肌氧仪与电脑,每0.1s采集次数据并获取以下标: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deoxyhaemoglobin+deoxymyoglobin,HHb+HMb)、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oxyhaemoglobin+oxymyoglobin,HbO2+MbO2)、组织氧合数(tissueoxygenationindex,TSI)和血红蛋白总量(totalhaemoglobin,tHb)。用实验中的数据与安静基础值(测定实验前安静状态下30s的平均值)的差值作为该标的变化量,分别记作ΔHHb+HMb、ΔHbO2+MbO2、ΔTSI和ΔtHb。TSI单位为,其余均为μmmol・L-1。1.6无氧运动能力测定。
术参数
测量:实时显示肌肉毛细血管中的SmO2(肌氧饱和度)
标:血红蛋白总数、氧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肌氧饱和度等
测量深度:透过皮肤和脂肪0.5”(12mm)
术原理:采用连续的近红外光谱,利用修正的郎伯-比尔定律及开发的专利数学模型
记录数据方式:无线实时、数据线存储两种
波长:380nm630nm750nm850nm
数据更新:1秒
尺寸:61*44*21mm
重量:48g
利用1次30s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实际操作中,取反复5次30sWingate实验中1次的峰值率(peakpower,PP)、平均率(meanpower,MP)和疲劳数(fatigueindex,FI)作为无氧能力参数。具体流程见1.5节。
1.7训练计划
CG受试者行常规训练(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成2次/周、共4周的SIT。SIT在率自行车(PowermaxVII,日本)上成,5~10min拉伸后在率车上行3~5min(50W)准备活动,然后开始正式训练,方案为:以PP强度(30sWingate实验测定的峰值率)蹬车60s、间歇75s为1组,间歇期(4min)行积性恢复(即以50W负荷继续蹬车),1周重复6组,2周重复8组,3~4周重复10组。训练后行5~10min整理活动(50W继续蹬车以及牵伸练习)。
1.8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2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行数据处理,组间使用立样本t检验,组内(实验前后)使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差异定为P<0.05。
2结果及分析
2.1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所有受试者均按计划成了实验,无失访者。受试者基线特征见表1,两组运动员在年龄、训练年限、身体形态学(身、体质量、BMI、FM、FFM、体脂百分比(BF)和血流动力学(HR、SBP和DBP)等变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2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实验后,两组受试者身体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见表2)。
2.3实验前后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
实验前,两组有氧运动能力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EG受试者VO2max和MAP升(P<0.05),CG各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EG受试者VO2max和MAP于CG(P<0.05)(见表3)。
2.4实验前后无氧运动能力的变化
实验前,两组无氧运动能力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EG受试者PP和MP升(P<0.05),FI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EG受试者PP和MP于CG(P<0.05)(见表4)。
2.5实验前后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肌氧含量的变化
实验前,两组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肌氧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EG受试者ΔTSI、ΔHHb+HMb和ΔHbO2+MbO2对值升(P<0.05),ΔtHb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各参数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EG受试者ΔTSI、ΔHHb+HMb和ΔHbO2+MbO2于CG(P<0.05)(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4周SIT后受试者运动中骨骼肌摄氧能力增强,表现为实验后反复Wingate实验时ΔTSI、ΔHHb+HMb和ΔHbO2+MbO2对值增加;此外,EG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提,而CG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短期SIT可有效改善青年男子篮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其中有氧代谢改善对于降低由于过度训练引起运动损伤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EG运动员VO2max、MAP、PP和MP升,说明短期SIT可同时改善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其机制在于SIT可同时刺激机体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系统(即混氧训练)。本研究采用的运动强度对应1次Wingate实验中的峰值率,此强度已过VO2max,因此可成机体的强烈应激。与本研究的训练方案相似且针对非运动员的研究发现[9],2周SIT即可改善受试者Wingate实验中的MP和PP以及运动表现。有氧运动能力改善的机制包括中枢适应和外周适应两方面。训练强度过80%VO2max即可诱导肌肉外周适应,包括毛细血管增多、线粒体增殖、氧化酶活性增强[10]。Buchheit等[11]近期的项研究显示,SIT(6×30s力蹬车,间歇2min)时运动强度过90%VO2max并同时诱导心肺系统运氧能力和骨骼肌摄氧能力增强。
SIT促外周适应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骨骼肌氧代谢能力改善有关。NIRS是监测肌肉中氧代谢变化的无手段,可对训练过程行连续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信息。Bailey等[12]对比了2周强度间歇训练和持续有氧训练对力蹬车时肌氧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强度间歇训练后ΔHHb+HMb明显于持续有氧训练。Neary等[13]研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3周强度间歇训练后VO2max、20km计时赛成绩以及ΔHHb+HMb均显著增加。本研究以青年男子篮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并发现,实验后EG受试者反复Wingate实验时ΔTSI、ΔHHb+HMb和ΔHbO2+MbO2对值增加,而ΔtHb则无显著性改变,由于TSI、(HHb+HMb)和(HbO2+MbO2)不受血容量变化的影响,因此4周SIT改善了运动中骨骼肌的摄氧能力。由于线粒体是肌细胞利用氧的主要场所,并且研究证实肌肉反复收缩时募集的肌纤维中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14],而与传统低强度耐力训练,强度SIT可更为显著的促I型和II型肌纤维产生结构与能适应[15],因此推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是SIT改善骨骼肌摄氧能力的主要原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