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广东委员建议开展智能手机进课堂教改试验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1-17 13:05 围观452次

政协第十一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在即,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教育信息化议题成为一众委员关注的热点。记者走访各党派、界别了解到,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都有委员提出关于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建议。提出构建省级教育大数据中心,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教授建议学校和家长放开中学生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的限制,有序使用智能手机辅助学习,倡导“主动”学习互动学习,而不是“偷偷摸摸”用手机或与信息社会脱节。

广东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

民盟广东省委的提案指出,截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农村基层教学点的接入率也达到95%(全国接入率是85%),全省98%的中小学拥有一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全国为77%),83%的中小学课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师、学生的信息入库率达到100%,广东省教育系统各项主要业务已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涌现出一批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新体系的试点。

然而,目前广东教育信息化在大数据创新应用以支撑高效精确管理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上还存在明显不足,距离形成良性信息化生态以更好地支撑和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解决?来自民盟的省政协委员建议,建立省级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教学创新应用。数据中心将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经费、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数据库,实现学生学习与教师成长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与共享。

在建立数据中心的同时,应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开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师生制作原创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形成良性教育信息化生态。

呼吁各级财政调整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结构

民革广东省委的提案也指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从互联互通的3.0时代迈进以“教育智慧化”为特征的4.0时代。建议调整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加大应用保障投入力度。

调整建设和应用的投入比例。加大软件资源、教师培训的投入。切实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保障经费缺位的问题,固定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维护、更新、升级、耗材使用和电费、网络月租费,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有机不能开、有机不敢开、有网不敢上等问题,提高信息化装备的利用效益。同时提高社会公共资源利用效益。

专家委员建议:放开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限制

开展“智能手机进课堂”教改试验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教授建议学校和家长放开中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的限制,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自制力还不够,可以在家长引导下使用。

据王竹立调查,当下以网络为主要学习途径的人群比例已达37%,以看纸质书和教材为主要学习途径的比例只有20%,43%的人选择上网和看书两者并重;而人们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是智能手机,比例高达71.6%;其次是台式电脑,比例为18.9%;再次是平板和其他移动终端,比例为9.6%。这些数据表明,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学习工具与途径。

令他感到困惑的是,大多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抱着一种十分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大量购买、添置网络设备,另一方面却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进学校进课堂持一种回避乃至抗拒的态度。“我在一些中小学看到,虽然教室里已有网络接入口,但大都是关闭不用的。教师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与备课,通过手机与家长密切沟通,却禁止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学习与交流。因为没收学生手机而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导致悲剧事件的消息时有耳闻。在大学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台下玩手机。”

如何应对网络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化弊为利,实现“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王竹立主张对手机进课堂宜“疏”不宜“堵”。国内国外均有不少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进学校进课堂的教育改革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国纽约市在2015年年初即取消了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学校进课堂的禁令。王竹立在中山大学本科生通识课中也进行了多年的以“智能手机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教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他认为,“互联网+课堂”首先意味着互联网要进课堂、智能手机要进课堂。不能再把互联网拒于学校和课堂之外,不能让学生只会读书而不会读网。智能手机应该像纸和笔一样,成为最常用的学习与交流工具。

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课程中进行“智能手机进课堂”的教改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与指引,逐步推动“互联网+教育”变革,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议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以及城市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率先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改试验,将此项工作与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在农村、山区和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引进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建议对贫困地区贫困学校贫困学生采取免网费、免电费、送手机、送教学资源、送教育技术培训等措施,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实现“互联网+教育”大突破。

王竹立强调,手机进课堂试验应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区别对待。在大学应该普遍放开,对一些结构严谨的专业课程可以适当控制使用手机。职业院校应该大力鼓励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职业特点,开展创新创客式教育。中学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进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与交流。小学生则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开展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

“引进智能手机和网络学习,也会带来一些弊病。如网络上的信息与资源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有很多还是未结构化的半成品,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都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网络学习的五大技能,即学会搜索、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写作。网络学习绝不等同于简单的上网和打字,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策略,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做到化弊为利。

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更加民主和平等的关系,教学方式将由单纯的讲授和灌输,向更多的分享、交流、协商和讨论等方式转变。改变过去课堂只是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讲学习从教室延伸。

来源:大洋网 作者:廖靖文、申卉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手机充电柜,让手机随时“脉动”回来!
    教育装备采购网08-13
    手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社交/支付/娱乐工具,手机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手机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电量是手机的精神食粮...
  • 研究报告: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近七成 超过美日
    参政消息10-30
    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4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最低,但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68.1%)仅...
  • 一种有效判定智能手机是否Root成功的方法
    教育装备采购网03-13
    【编者按:在手机电子数据取证过程中,获取手机Root权限有重要意义。由于取证人员往往使用不同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对手机进行强行破解,因此存在着破解不完整的假Root情况。这种假Root情况,会影响...
  • 一卡通“去卡化”:手中无卡 心中有卡
    中国教育网络01-11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卡化之后的校园一卡通不再只关注支付,而是开始收集业务过程数据,这正是智慧校园所提倡的。在过去一年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备受关注。不少学校将一卡通改造和升级,主要源...
  • 半数台湾大学生认为自己被手机“绑架”
    青岛新闻网04-19
    15日公布的台湾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结果显示,50.1%的大学生同意自己虽然是手机的购买者,却因为离不开手机而形同手机的“附属品”,被手机“绑架”。这项调查由台湾世新大学的学生完成,调查...
  • 东方中原盛装亮相27届北京教育装备展
    03-30
    摘要:东方中原(Donview)是一家集多媒体显示、交互式教学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工程实施、售后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教育装备采购网讯】3月30日,为期三天的第27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
  • 全无线时代的WiFi安全
    教育装备采购网11-28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终端已成为人手标配,看视频,刷朋友圈,下应用,几乎成为全民化行为,相应的,无线上网成为最热的需求。据2014年的ArubaNetworks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8%的受访者更喜欢Wi-F...
  • 诠鼎推出基于TOSHIBA器件的智能手机完整解决方案

    诠鼎推出基于TOSHIBA器件的智能手机完整解决方案
    教育装备采购网11-05
    11月4日,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诠鼎推出基于TOSHIBA器件的智能手机完整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有高性能CMO...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