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下文统称《规划》),明确指出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型。然而,孩子是否应该接触电子产品,如何摆正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关系,成为困惑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难题,也成为教育信息化转型必须面临的问题。(10月31日《北京晨报》)
“不管你喜欢与否,电子产品将全面革新教育体系。”美国乔治·卢卡斯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乔治·卢卡斯的这一句话,点破了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也表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方向。
事实上,从最初的复读机、随身听、电子词典等学口语、练听力、记单词,到如今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听名师讲课、作业答疑、与老外对话、与同学互动等,电子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电子产品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写不停”的状态,这与充分运用多媒体相比,莫说还处于形象化阶段的孩子学习兴趣不同,就连成人,也会有大相径庭的感受。电子产品让学习方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电子产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借助于相关软件,不仅能够进行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检查作业,还能并及时沟通,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并能进一步分析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知识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和测试题目。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让因材施教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和运用,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电子产品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了解。电子产品进入教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减少了重复性、机械性的简单工作,可以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的创造性研究中。与此同时,通过相关功能,解孩子的作业时长、学习报告家长也能同步了解,这有利于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掌握。
当然,有利就有弊。家长和老师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心有余悸,主要在于担心孩子借学习之名玩游戏、近视、不爱运动等等。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决之道。
从技术上来说,要加快控制软件的研发力度。目前,已有控制软件可以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上网内容进行限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产品将更加智能化,它将不仅是学习的老师,也将是成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老师。
从家长来说,在向孩子讲清楚使用电子产品危害的同时,更可通过有效的陪伴、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和妥善的时间管理,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电子产品成瘾的危机中,这也符合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
电子产品不是一个必须远离的“恶魔”,它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无法阻隔,惟有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