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早已经成为生活中信息及知识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载体及形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同样也在点点滴滴地改变我们对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的认知。“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设备和转变教学理念。
一、传统课堂的教学弊端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 学中的情感因素,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流水线式培养”导致创新能力匮乏;
2.“应试化教育”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3.“功利化求知”导致扭曲压抑学生人性;
4.“重教轻学”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求甚解,迁移能力差;
5.“以大纲为准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6.“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踏入社会眼高手低。
二、“互联网 + 大数据”形势下教育的发展方向
1. 教师教学功能的变化
应该对教师在教学中“一个老师一门课”的做法提出质疑。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一种学生为主体,围绕操作性强的项目展开。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由各科目所涉及到的老师分别讲授课程,并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还应该还寻求家长、社会机构等各方面资源的帮助, 如相关专业的家长会与老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对教案设计甚至设备添置等提供建议。资源整合和共享会对教师个人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项资源都只是教学中的工具, 教师的个人水平才是让其发挥最大功效的重要一环。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也具有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创新驱动的思维来求变以及自我革命,才能带动教育群体发挥创新的力量,才能给目前的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
2. 学生主体地位的变化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我们要抓住“互 联网 +”时代的机遇,改变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的地位差,改变学生汲取知识的等待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平等,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允许学生展现自己的天赋、大力培养学生特长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未来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同时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观点,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推动文化的繁荣。
3. 学科知识设计的变化
学科具有跨界重塑性和相互融合性,即学习内容及科目之间应该实现有效地融合贯通。知识点的学习视图应该呈现出树状生长状态,从一个知识桩衍生知识主干、知识枝干、知识叶、知识附着物等。这些知识应该是由若干科目汇聚而成,而不是单一学科。只有做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传授体系才能称之为跨界融合。关于 “互联网 +”,开放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但当下的教育导向却是封闭的,完全由教育大纲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高强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接触除了大纲以外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就如同工厂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特征。虽然他们能够胜任一些工作岗位,但是却缺乏一种独特性和创造力,而这恰恰是国家最需要的能力。搞未来课堂,必须做一场大手术,我们需要切除一切制约创新事物发展的鸡肋,把孤岛式、工厂化的 人才培养方法全部丢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百家争鸣的学生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学科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从教学设备上探讨未来教室建设
1. 知识传递网络化——“软件”
在“互联网 + 大数据”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努力使教育装备网络化、系统化,着力打造“未来教室”的教学新概念。要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能引进高科技手段,能进行创新教育、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专用教室。未来教室的建设应该积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打造全媒体交互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感受及体验,其目的是让知识变得有趣味、可串联、随即读取等。如今很多国家已经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举例和借鉴的只有“网络教室”“远程教育”“云平台技术”“学习行为分析系统”等,这些都是片面单一的连接模式,是过去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产品。
2 日常教学装备先进化——“硬件”
这里所谓的教学装备不是指学习用品、PAD、APP、教具,装备这个词语映射出的含义是能系统地随意拆解组合的一套能产生 1+1 > 2 力量的工具。这种工具既服务于教师也服务于学生,它应该是与前面谈到的各种“软件”能够相互连接的,在“互联网 + 大数据”时代“教学装备”应用平台、学习APP都整合起来形成数据库。用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筛选、大数据评估的概念来为教学服务。如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过程、成果、习惯等都能够通过数据库终端对其存储分析,并做出评估报表。学生、家长、老师可以通过数据库评估,并准确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当然这种先进的装备虽然目前没有在教育领域出现,但是相信在科学技术能力飞速发展的未来,这项技术装备必将应用普及到生活的方 方面面,并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3. 通用技术设备完善化——“驱动”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通用技术在生活中几 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通用技术(简称 GT)在高中课程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迁移价值的 技术。由于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和制约,通用技术课程没有 得到很好地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备更是相当欠缺。 据调查,有的学校配备了相关设备但是又受到师资能力的限制,未得到开展和使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和通用技术设备的普及完善,在学生的创新创造实践能力上起到驱动作 用。如果把人比作国家机器里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被驱动, 它就能带动另一个零件,进而带动整个机构,形成一股机械力量,驱动国家机械的运行、奔跑!所以我们在未来课堂的建设中必须关注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通过通用技术学习力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4. 学习场所的概念化——“显卡”
未来课堂教室的设计应该具有“未来感”。未来教室除了提高环境舒适性外,还要摒弃传统教学一人一课桌的方 式,采用无纸张学习模式。概念化的教室应该是一个教学区域,被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分区,如全息投影授课区、通用技术实作区、学习成果展示区、电子资料查阅区、教学教具辅助区、教学装备存放区、盥洗区等。未来教室的教学环境应 支持多元化学习,包括动态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式和启发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还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四、结束语
“互联网 + 大数据”下如何建设未来课堂,是全世界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指明了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未来的课堂是“互联网 + 大数据”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践性人才、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思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