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解析开启地下水监测新纪元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7-05 16:05 围观765次

 解析开启地下水监测新纪元

  “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的重要目标。

  12月3日~4日,“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和带动全国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地下水监测能力,更好地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主题的全国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举行。全国16个省、区、市的120余名代表聚集海安,考察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开工新建的第一眼监测井,学习部分省份构建地下水监测体系的经验与体会,共谋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之大计。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注重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举,将我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

  2015年3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组织实施方案》,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次针对地下水启动的大规模工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之后,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前的2014年7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联合申报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401个地下水监测站点,投资20多亿元,覆盖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控制国土面积1/3强,这项庞大的工程计划在3年之内,给我国埋藏条件复杂的地下水系统装上一双双犀利的“眼睛”。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由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按照“联合规划、统一布局、分工协作、避免重复、信息共享”的原则组织实施,水利部水文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项目法人,各自负责本部门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维护。

  此时此刻,召开全国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研讨会,既是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号令”,也是吹响全国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的“集结号”。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专门到会听取大家意见,并分别就提升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加强水工环地质调查,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向大家通报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建设原则、总体规模、工程预算、实施进度和预期成效等情况。据介绍,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可扩大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的控制范围和站网密度,监测控制范围达到350万平方公里,监测网密度提高到每1000平方公里5.8孔。

  对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与监测站网布设,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郝爱兵指出,一是站网布局更加合理,密度进一步提高。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范围覆盖了31个省(区、市),涵盖了全国七大流域片和16个重要水文地质单元,突出了对重点区域、重点城市进行监控管理的需要,在地下水超采区等重点地区布设密度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建设了地下水专用监测点,增加监测项目。国土资源部门的10103个监测点全部具有水质监测功能。三是信息采集传输实现自动化,大幅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共同建设的20401个监测点(含流量点)的水位信息采集全部采用自动监测、固态存储和自动传输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监测频次和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及准确性。四是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全面提高信息共享服务能力。通过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建设,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传输网络和应用支撑平台,提升地下水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水利与国土两部之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信息的集中式共享,实现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信息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的实时发布,提供信息检索、统计分析等一系列服务,提高地下水信息应用水平。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对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布局,城市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江苏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部署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推进国家、省、市级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任重道远

  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是2015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首先启动的4个省份,山东、河北、河南将新建地下水监测井90眼、修复10眼,目前山东省已建成地下水监测井35眼,完成钻探进尺50%以上。

  江苏省今年要建成地下水监测井50眼。他们基于江苏省的水文地质条件、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监测网现状,在工程部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突出重点,如苏锡常的江阴南部、吴江南部等重点地面沉降区,南通盐城的地下水超采区等重点地区。二是统筹兼顾,鉴于江苏省含水层数多,分布差异大,在兼顾主采层基础上统筹兼顾上下含水层,因此设置了大量的监测井组。三是满足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一般大众、各级政府机关对地下水信息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基于满足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及大众对地下水信息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提高地下水监测成果产出效率。四是利于管理,对于全省监测井要求保护装置统一,便于后期运行维护;在选址过程中充分考虑设施供电、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确保长期运行。

  江苏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李伟说,按照这些部署原则,2015年江苏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部署主要以长三角地区为主。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个是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虽然区域上得到了控制,但是局部地区,例如常州武进南部、无锡江阴南部、苏州吴江南部地面沉降速率仍在每年10毫米以上,最大每年可达30毫米,在后沉降阶段局部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需要更大密度的地下水同步监测,以满足地面沉降防控研究的需要,同时已经建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需要同步地下水监测网加以完善。另一个原因是苏锡常地区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核心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是国家级示范区,需要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网作为保障。

  无疑,江苏省在工程部署方面的做法切合实际,全国其他省份也应结合当地情况予以借鉴。

  有关专家认为,全国18.31亿亩耕地面积中,40%全部或部分依靠地下水灌溉,661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采用地下水供水。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科学部署和合理实施,可以及时获取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数据,从而更加科学地开发利用优质地下水源,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科学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为确立地下水用途,提供优质饮用水源、保证水资源安全提供重要依据,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具体表现在,为抗旱减灾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为重要城市和国家重点工程供水提供重要依据,为许多城市和国家重点工程制定应急供水方案与建立后备水源地提供重要数据;为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技术基础资料,特别是在地下水监测成果指导下,对地面沉降防控工程实施人工回灌,进行控沉工程施工,间接经济效益难以估量;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提供支撑,为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供水计划、节水措施的实施及工程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全国水资源管理和配置水平。

  但是,专家们也坦言,推进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级监测网建设,共同构成全国地下水监测网,要达到服务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水循环演化研究,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服务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省份,差别也会更大。所以,建设全国三级地下水监测网任重道远。

  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为区域控制性的骨干剖面基准网,2万多个监测点仅能达到基本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作用,根据全国地下水监测规划(讨论稿),尚需再建设1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点。经过测算,全国各级地下水监测点最终需求将达到10万多个。

  地市国土资源部门创新推进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高效利用地下水监测成果助力地质环境保护开发

  2015年7月28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主持的专题会议,提出要加强与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为契机,带动地方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监测体系;要充分做到地下水监测信息的共享与公开,提高地下水监测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能力。

  谈到第一眼监测井落地海安,海安县常务副县长张亚曦高兴地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在海安境内共部署1个点位、深度分别为350米、450米的两眼监测井,是南通市乃至江苏省地下水监测网络的重要节点。海安县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监测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应用水平。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跃进告诉大家,南通市于2001年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已形成了1:10万和县城所在地、地下水漏斗中心和地面沉降中心地区1:1万的监测网络。网络设计以关键节点构成骨干网,以骨干网为基础拓展形成二、三级网,目前全市共设置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点122个,有效监控水位漏斗中心和水质变化范围。

  在地下水监测成果利用方面,南通市注重引导社会单位开发和研究监测成果资料,引导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制定城市、行业发展规划,引导工程建设单位利用监测数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南通市国土资源局注重收集已有地下水监测资料、数据、成果,汇总整理后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网站定期更新发布,编制地下水监测成果在内的地质公报,及时提供社会化服务。

  面对“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南通市地下水监测成果应用也将面临新的黄金期,他们表示,将大力推进地下水监测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建设,努力争取将“江苏省沿海地质信息服务体系”功能延伸到南通,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南通作出更大贡献。

  宁波市在地下水监测网络布设方面主要把握“在监测内容上加强水质监测,在监测区域上加强环境敏感区监测,在监测井选址上坚持着眼长远,在监测井建设上坚持综合利用”的四个原则。目前已建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覆盖全市范围、深浅结合的各类监测井153眼,以及监测范围228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其中,孔隙潜水井主要监测沟谷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浅层承压水井主要监测工程建设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深层承压水井主要监测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基岩裂隙水井主要监测山区地下水动态变化。

  宁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俞建强说,通过效监控地下水地质环境,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信息,在为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为水利部门打击偷采盗采地下水提供了支持。在推进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建设中,丰富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系统建设工程蓝图已经绘就,福建、内蒙古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付诸实施

  北京市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监测均始于1956年,到1983年监测孔数达752个,并编辑出版了《北京市地下水动态年鉴》。2003~2008年,依托中国—荷兰“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北京市进入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阶段。2007~2009年通过实施“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初步整治方案”,实现了地下水立体分层监测。到2013年,通过开展岩溶水勘查评价工程,新增了21眼岩溶水监测点。目前北京市有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点335个、人工监测点281个。

  2007~2009年,由北京市环保局和地勘局联合立项,建成由1182眼监测井组成的全市统一的地下水水质环境监测网。目前,已将14个工业开发区,8个行业的29个工业企业,6条污水河流的13个断面,通州、大兴的再生水灌溉区和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等10个其他点源列为监控对象。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刘久荣透露,通过向北京市发改委申请“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系统建设工程 ”,一是要建立涵盖全市域的区域地下水监测网,对全市域山区基岩水、平原第四系孔隙水及隐伏岩溶水进行全面监测——“立体分层”监测,提高精度,为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地下水保护和监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污染源专项监测网。对现有重点污染源专项监测网进行完善,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力度,建立覆盖全部市级工业园区和主要工业企业遗留污染场地、农业污灌区、高尔夫球场及畜禽养殖场的重点污染源监测站网,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2013年,福建省政府批复了《福建省水资源环境统一监测管理平台建设规划》,由福建省数字办牵头,环保、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等四部门联合实施。到2015年,省级财政完成投资1.54亿元,实现地表水、地下水数据共享。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全力推进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2014~2015年,省财政投资1200万元建设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53眼;2016~2017年投资1400万元,建设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60眼;2018~2020年投资2500万元,建设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100眼。2020年以前,全省将建设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213眼。

  截至目前,福建省在福州、莆田、宁德等地已完成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钻探及保护站房施工42眼,正在施工的11眼。这些省级地下水自动监测点,开展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水温等在线自动化监测,并将其纳入省水资源环境统一监测管理平台。

  关于福建省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的布井原则,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刘顺桂说,福建省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的站点一般落位在乡镇国土所、村部、乡镇政府或学校 。目前,福建省正编制“十三五”地下水监测网建设规划和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管理办法。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对14个主要城市地下水监测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调查面积5637.7平方公里,基本查清了全区主要城市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特点、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及现有监测网和其他部门监测网的状况。

  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赵振光说,2014年底,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达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与维护》项目,总费用7704万元,分3年完成。第一年对现有6个地级市180眼专业监测孔进行维护、升级改造;第二年在海拉尔、乌兰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5个地级市建监测孔161眼;第三年在临河、巴彦浩特、鄂尔多斯、赤峰、乌海5个地级市建监测孔251眼。

  与此同时,内蒙古还将处理修复淤堵监测孔62眼,对180个专业监测孔进行坐标高程测量、加装孔口保护装置并安装自动监测仪及配套设施;新建的412眼监测孔实现自动化监测。

  今年9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达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目前,自治区地下水专业监测孔档案已经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点击进入北京九州晟欣科技有限公司展台查看更多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作者:北京九州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江平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