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在2016年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上介绍了中国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中的一些实践。汇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面临挑战;第二是如何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三是展望2030年。以下内容根据杨宗凯校长的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编辑。
成绩与挑战
中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并于2011年开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提出用十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来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三个阶段是指从建设阶段到应用阶段,再到2020年的融合阶段。主要实现途径和理念是“一个基本思想、两个具体措施”,其中,基本思想就是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两个具体措施是以应用驱动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政府启动了七项工作,我们称为“3+2+2”,即三通、两平台、教学点的覆盖和教学点的培训。所谓的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所谓的两个平台就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五年的发展,目前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目前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已经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武汉咸宁的教学点为例,由于地处偏远的农村,没有充足的老师,开不起课。现在因为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很多学生重新返回教学点上学。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资源均衡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另一个是关于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例子。这是我们在苏州做的工作,叫苏式教育。苏式教育的教室使用“双屏双板”技术,两个电子白板,相当于人的左脑和右脑,这是中国的独创。学习方式都是启发式的、探讨式的,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兴趣。而且就家长们最关心的学习成绩来看,经过一年的观察,参与实验的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和历史这四门课程方面,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力量。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技术没有改变教育,而是在强化传统的教育。因此需要思考如何从应用阶段进入融合阶段,这也是2020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深度融合的方向
教育部日前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就是要深化“三通两平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
第一,建立物理空间,就是学习环境的创新。我们的理念是将传统的物理空间(教室和学校)、资源空间和学校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空间,而且宽带接入程度、装备条件以及教育空间的使用,都要纳入到新校舍建设的标准之中。
第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家长。这三个角色要扁平化,而不是阶层化。通过探索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实现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协同育人的环境。
第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这两个平台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大数据环境下的监管和评价。
第四,教育信息化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素养、校长和各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
第五,除了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府还要对规划进行监管,监管将是未来五年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展望教育2030
教育2030是国家正在制定的有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标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发来的贺电中提到,要建立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在2030年,我们跟联合国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推进全纳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和平等的教育,这些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就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必须对教育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重塑教育、构建新的生态,将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