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业大学采购土壤热通量监测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孙其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80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业绩。合并组建10多年来,学校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4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教师岗位2147 人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8人,学校“特聘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
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其中学历研究生7465人。建校近80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有15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现有8家农、林、水专业一级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6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3个、示范基地、专家大院40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141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4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0个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146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169人。
学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24亿元,其中设备总值10.64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34万册,电子本图书110余万种。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乔石、朱镕基、李瑞环、曾庆红、吴官正、罗干、回良玉、刘延东、汪洋、陈至立、赵乐际、路甬祥、李建国、吉炳轩、张宝文、陈宗兴等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7次来杨凌,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JZ-KJR型土壤热通量监测站
一、概述
土壤热通量是土壤表层与深层之间的热交换状况的反映,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热通量的大小以及正负转变直接决定土壤热量的收支,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呼吸,并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以及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土壤热通量的测量对土壤的生态环境形成以及农业生产、工程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JZ-KJR型土壤热通量监测站是我公司研发生产的专业测量土壤热通量的仪器。该仪器具有操作简单,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及可靠性高等特点,可实时显示土壤热通量瞬时值、小时累计量,日累计量等测量数据,并可用计算机管理软件输出数据,生成报表,可满足科研、农业、教学等相关工作需求。
产品组成:土壤热流量传感器、PC-2R热通量记录仪及测试系统分析软件、通讯系统及供电系统等。
应用领域: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建筑、科研院所、质检部门、工业现场、农业温室、材料研究的土壤热通量测量。
二、产品特点
1、本仪器为专业测量土壤热通量的仪器,校准全部软件操作,不必采用传统手调方式,克服了运放元器件的零点漂移和时间漂移。
2、大屏幕液晶显示屏。显示方式包括汉字显示和图形显示,显示内容包括热通量瞬时值、小时累计量,日累计量,日期,时间。可一屏显示多路温度,可替代微机实现实时观测,实现了即可与微机同时监测,又可断开微机独立监测的双重功能。
3、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为主控CPU,大容量数据存储器,可连续存储数据3个月以上,存储时间可根据用户所需采集密度而设定,轻触薄膜按键,操作简单,实现对各路热流量数据的实时观测。
4、具有停电保护功能,当交流电停电后,由蓄电电池供电,可维持72小时以上,实现数据不丢失,监测不中断。
5、标准RS232接口,可与计算机连接,实时传送采集数据,生成报表,与打印机相连自动打印检测报告。同时可根据用户的具体使用情况选择无线通讯方式,实现不受距离限制通讯。
6、所有模板均采用STD工业控制机结构,具有STD工业控制机的所有优点,全部采用CMOS器件,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便携式防震结,适合在恶劣工业环境使用。
三、技术指标
土壤热通量传感器 | JZ-HB | 量程:-500~500 W/m2;分辩率:1W/m2;准确度:±5% | 个 |
无线GPRS(选配) | JZ-HB | 无线GPRS传输,精度高,稳定性好,需SIM卡使用 | 套 |
智能环境数据采集仪 | JZ-HB | 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带232和485接口;中文LCD屏带背光,供电方式:220V交流/12V直流并存(含传感器标配数据线) | 台 |
野外防护箱 | JZ-HB | 镀锌喷塑,防雨、防尘、防潮; | 套 |
安装支架 | JZ-HB | 2.5米支架 | 套 |
气象监测软件 | JZ-HB | 可导入导出数据,绘制波形图、报表、数据上传、参数远程配置等功能 | 套 |
太阳能供电系统(选配) | JZ-HB |
含太阳能控制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 供电线,可以持续阴雨天气(无阳光照射)条件下使用 |
套 |
建校80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