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火星救援》正在国内上映,截止目前票房已达5.74亿元。虽然这个票房数字对于好莱坞大片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喜欢科幻电影的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同时也是继星际穿越之后最为期待的一部科幻片。当然对于喜欢野外冒险的朋友来说,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部不错的生存类电影。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的子孙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穿梭于“地火”之间,但是、目前的技术想要当火星人还困难重重。
电影中马克幸运的找到96年NASA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探路者号,同时又幸运的修好了,从而顺利实现了与地球的通信。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幸运也只会发生在自带主角光环的马克身上。要知道航天器想要在外星缺少维护环境下且时隔30年后进过简单修理就能够正常工作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实际上火星探测器要面对的不仅是火星的尘暴还要考虑温差、燃料、数据存储传输和远程控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是载人航天器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宇宙辐射问题和失重问题。因此只有完美解决了以上问题我们才离当个火星人进了一步。
其次,火星上沙尘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火星每年都会发生尘暴,虽然时间没有北京那么久,但是影响面积可比北京大多了。并且每隔几年更是会发生全球性的尘暴。虽然火星尘暴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把人和设备吹飞,但是由于其粒子极其细小,会附着在物体表面甚至进入设备,影响设备正常工作。对于需要发电的电池板而言,尘暴简直比北京沙尘暴更痛苦,因为这期间设备需要部分关闭,直到风暴结束。
同时,如此大量的数据传回地球也是一项复杂工作。以火星为例,从火星发一条信息要大约30分钟后地球才能收到(简直不敢想象30分钟的延迟对于打游戏意味着什么?),而处于太阳系边缘的旅行者号的信息我们要接收到更是需要17个小时。
再说说温度,火星上的温差最大可达160℃(这可比早上穿毛裤,中午穿短裤厉害多了),最冷可到-139℃,为了保障仪器在如此温差条件下还能正常,因此对材料要求很高。并且在进入火星轨道之前,探测器处于火星阴影期间,由于得不到太阳能量,温度还会降到零下200℃以下,这时就要求部分设备进入休眠。
还有个问题不得不说——机器故障也是外星探测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就如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就因故障导致变轨失败从而搁浅整个火星探测计划。值得一提的是“福布斯-土壤”号搭载的正是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当然由于这次计划的失败,中国的火星探测行动到目前貌似也没有什么新的动向。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能量。探测器在茫茫宇宙中进行长时间飞行其能量需求也是巨大的,除了太阳能。还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发电。地球到火星这样几个月的飞行距离还好,如果要进行更远距离的飞行,就要需要的采用休眠的方式来节约能源。如: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共计休眠了1873天,相当于飞行时间的三分之二,由此来节约电力消耗,才飞到了冥王星身边(这才是真爱啊,为了看你一眼,我走了整整5年)。
看完上面这些是不是觉得想安安静静当个火星人怎么就这么难啊?不过不要灰心,目前,美国宇航局已经拟订了载人登陆火星的新计划,打算在2031年2月派宇航员远征火星,当然前提是你进的去宇航员的队伍。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打广告,因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