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才是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的根本目的
——访教育部教育装备发展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诗海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记者 叶梅)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长期从事教学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实验教学研究、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主持起草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多项教育行业标准,著有《实验能力与评价》等著作。围绕“基础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问题,刘诗海从标准体系建设情况、采购方式、产品质量、实验教学、教育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
标准体系日益丰富 执行情况很不平衡
教育装备标准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建设配备的标准,如《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另一类是产品质量标准,如《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总则》、《教学用玻璃仪器一般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等。目前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有20多个,从内容上来看,除了理、化、生等理科和科学实验室,近几年又制定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器材配备标准,还有中职和高职有关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此外,《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也将在2015年出台。
近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设备在学校的广泛应用,又陆续起草了电子书包、班班通教学音频系统、数字化校园、多功能交互一体机等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当然,这类装备技术更新或升级很快,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制定具体的技术指标,而是从其对教育教学的适用性角度出发,规定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和达到什么样的应用要求。
从标准的执行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普遍要好于中西部地区,有的地方实际配备情况要高于标准要求的水平。而西部一些学校还远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执行情况很不平衡。
“用起来”和“高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
制定这些标准不是让学校照着配备就行了,更重要的是“用起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领导多次强调应用的重要性。一方面,只有用了,才能真正检验出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有些学校对配备的仪器用得很少或者根本不用,又如何知道和评判产品的优劣呢?另一方面,只有用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了,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我们在一些国际教育装备展会上,会发现国外的产品质量远远高于国内的。我们从美国引进的一些教具,质量也很好,但上面却写着“中国制造”。这说明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行,而是在观念、机制、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差距。我们企业的问题,主要是设计能力不足和对教育理解不透,所以要通过品牌战略、质量提升战略,引导企业向高质量生产方向发展。
北京五中分校地理实验室
“二维码”追踪溯源监控产品质量
为了提高学校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产品的质量监控力度,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指导下,中心今年将推动“基础教育装备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二维码”的运用。即所有进入学校的装备产品都要有二维码标识,实现“一品一码”,可对所有产品的信息进行追溯。而没有“二维码”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学校。这项制度实施的初始阶段,将对所有供货企业放开,不设门槛。学校验收使用后,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不能及时整改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不能进入采购选择范围。
转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用起来”
实验教学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除了有些学校由于设备原因无法开足开齐课标要求的实验课,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纸笔测试评价机制一统天下。这种考试方式更多是在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教育教学内在需求是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现在的学生最缺的是两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对知识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真正的掌握不是记住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将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学习的基础是不牢靠的。其实各种版本的教材上对知识点的讲述和要求是差不多的,而实验能否做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才是起重要作用的。
思维能力是判断、思考的能力,是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认识到了教育教学的这些内在需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实验教学才能受到重视,仪器设备才能更好地利用起来,从而也会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装备企业发展。
北京五中分校学生在上科技课
实验教学要更注重“探究”
眼下,一些学校在建设创新实验室,这是件好事。尤其在高中阶段,可以形成一些特色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加强实践环节。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这些实验室的设置和学生实验一定要以“探究”为主要目的,而不只是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技术的真谛是创新,理论也可以创新,但科学的真谛是认识世界,所以最需要探究。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玩积木,这对他的数学能力培养是很有益处的。这种益处可能在孩子上了小学还看不出来,但是到了中学、大学,越往后,表现得越明显。所以对小孩子不能用识多少个字、算多少道题的方式来培养和评判,而要注重对潜能的培养。
石景山古城中学化学实验室
“协议采购”是比较合适的采购方式
目前教育装备的采购方式主要是“集中采购”,即采购经费主要在区县政府,由相关部门进行集中采购,当然学校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一些大学的附属学校,会由大学拨付一定经费,因此自主权相对大一些。此外,省市财政有一些专项建设经费,如开放实验室建设等。
中央财政主要做公共平台的建设,如“三通两平台”、“薄改计划”等。“薄改计划”2010年开始实施,2014年升级为“全面改薄”,不仅投入加大,每年达310个亿,涉及范围也扩大,涉及京、津、沪以外的28个省市区,尤其是将教学点加入进来。同时地方财政还会有配套资金,用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的改造。
“集中采购”的确可以节约资金,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低价中标使得一些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协议采购”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即由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划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区县和学校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择和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相对于计算机等通用设备来说,专业性更强,质量要求也更高。而“协议采购”可以让产品采购的针对性更强,质量更有保证。
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尝试
2013年8月,教育部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4年3月,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目前已批准了两批共八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海南是唯一的省级试验区,其他城市有青岛、烟台、成都等。
这些试验区可以在多个方面大胆尝试和创新,在装备管理体制方面,可尝试新的装备采购办法,探索省、市和学校各级各方面如何分工合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信息技术如何支撑教育教学,以及云技术、物联网、虚拟技术、大数据、智慧校园等新技术的应用;尝试新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如选科制、小班化教学、走班制等;如何开足开好实验课,用好实验仪器设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装备的绩效评价,即装备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对人才培养的贡献;装备经费保障机制,即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各方面的资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成长;等等。总之,要将试验区做成示范区,供其他地区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