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讯】教育部6日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标准)强调,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同时,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中选定7个市、县作为实验区。其中:3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和1个市辖区(江苏泰州、山西孝义、山东威海,湖北宜都、四川蒲江、贵州贵阳,北京海淀区)。贵阳成为7个实验区中唯一入选的省会城市和最大的实验区。
该项规定还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学校要布置学生家务劳动、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等。
此管理标准一经推出,一瞬间就成了不置可否的话题。
点赞派: 感受劳动过程,可以锻炼责任感!
此次试行的管理标准中,采用“校园加农户”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种植养殖等与学生年龄相适应劳动的有关规定,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点赞。他们纷纷表示,非常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参与、感受劳动过程,相信一定会让孩子一生受益。同时,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父母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
吐槽派:学习任务重,带有理想化!
对于“增加劳动机会”列入学校管理规定的硬性要求,也有家长提出疑惑。家长认为,小学低年纪也许能勉强保证,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基本没法保证。网友纷纷也表示,现在中高考的竞争这么激烈,大多数学校还是以抓升学率为主。如果经常组织学生“学农”,花费时间、精力不说,还会带来一笔额外的花销,所以不切实际,学校很难执行。
一些小学老师同样表示,虽然通过劳动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但是现在的学生确实很少劳动,除了做值日生,更多家长认为劳动在浪费学习时间。
“光杆司令”行不通
教育部这次试行的管理标准,虽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颁布的第一个学校管理标准。有着较强的改革和创新意义。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宜过早乐观。若试图单单就该管理标准进行落地,抛开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等问题不说,没有配合措施的落实,得来的试行结果的科学性也是大打折扣的。
大胆猜想,此次旨在为学生减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尝试,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让标准成为摆设。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这些貌似顺理成章的规定,其实就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师师德规范,以及之前若干次颁布的减负令、禁止择校相关规定的汇总。
除此之外,舆论在此时也不能单纯的将其定义为“义务教育有了国家标准”。
综合来看,影响我国义务教育的有两个基本制度,一是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升学考试制度。在笔者看来,政府教育部门要做的是,管住“闲不住的手”,放权。让每所学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教育管办评分离。(文/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