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运河水质环境将成监测重点
今后,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将加密监测站点,并把水质、水流、水位、环境、水藻甚至车流量等纳入到监测中来。25日,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平津闸等大运河4处遗址将启动修缮,后期还将根据实际保护情况,陆续公布申遗遗产点。
北京市文物局称,今后运河沿线建筑翻建时,其外观、形式、色调、体量等,也必须跟运河本身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
平津闸等4遗址将修缮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北京此次共有两处河道、两处遗产点入选直接申报名单,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遗产点分别为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申遗成功,文物部门的压力反而更大。”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表示,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段,要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严格做好保护工作;尚未列入的其他后续项目,要加强运河相关遗产的保护修缮,加大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的力度,并把运河遗产保护修缮工作优先列入经费计划予以保障。
王玉伟透露,文物部门还将组织对海淀区黑龙潭及龙王庙、朝阳区平津闸、通州区大运河古建筑群等进行修缮,其中平津闸很快就会开工修缮,龙王庙等地方正在审批修缮方案。
“通州大运河古建筑群里的燃灯塔,我们也马上要启动对其整体结构的检测工程。”王玉伟说,文物人员将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塔的结构安全进行全面检测,看看里面是不是有空鼓、结构是否变形等,并及时予以保护修缮。
运河水质环境纳入监测
目前,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文物部门也建立了监测平台。运河沿线的各管理单位也会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每月按时将监测结果报告至所在区县文委,并在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中,录入监测结果。
“下一步在运河遗产点监测上要继续推进加强。”王玉伟说,大运河北京段的监测点数量并不多,正在逐步建立,监测点也会加密,但加密到什么程度,需要做一个总体的计划,也需要进一步跟各部门沟通。
监测系统主要监测什么?王玉伟说,水质、水流、水位、环境、水藻等都会纳入监测,“运河的水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目前水务部门正在治理,明年水质可能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根据监测到的结果,相关部门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污染的该清理的清理,该补水的补水。”王玉伟表示,以前各部门的资源信息互相都不联通,下一步,要把各部门的资源信息整合起来。
目前文物部门的监测平台已与水务部门的监测平台实现融合,比如水利部门每个月会向文物部门汇报监测情况。
王玉伟介绍,不同河段的监测重点不同,比如有的河段水质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可能自然风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也有的个别地方,会监测车流量并对停车进行限制,“比如八里桥,因为停车问题突出,文物部门跟交通队协调后在桥边立了一个禁止停车的牌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整治建筑翻建结合历史
据介绍,下一步,各区县、各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展大运河环境整治工作。
王玉伟说,朝阳区、通州区将创造条件增加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改善通惠河水质状况,并加强通惠河沿岸施工管理与环境风貌控制工作,推进燃灯塔周边集展示、旅游、休闲、教育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景观区”建设,逐步恢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保护好运河文化景观。
“尤其是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的建筑,要与大运河的整体风格相适应。”王玉伟说,世界遗产专家之前在考察北京段运河时,就明确提出运河两边建筑的色调、形式、包括电线杆的飞线等,都应该与运河本身协调起来。
他表示,对于没有进入遗产点但又离得很近的地方,在重新建设时,规划部门会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不同意似乎有些过分,文物部门一般会同意翻建,但会划定翻建的范围,在房屋外观、形式、色调、体量上也会提出明确要求,必须跟历史环境结合起来。”
建设与保护如何协调是最大难点
大运河的保护、管理,难在何处?王玉伟直言最难的就是要处理好建设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不过,王玉伟认为,大运河的建设和申遗“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关系”,“文物部门会从各方面找结合点,也会坚持一个基本点,就是我们的申遗工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负担。”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表示,大运河北京段虽然没有通航,生产和生活与保护的压力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大运河有相当长的距离是位于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区当中,“这与保护如何协调,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大运河没有一个统一的产权管理单位,这是和任何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地方。舒小峰说,大运河北京段共有70多平方公里,光靠政府工作人员和相关单位来管理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是非常难的。
他表示,申遗成功前,文物部门已经建立了监测机制,但申遗成功后,传统的监测机制必须加强,管理方面也要加强。而要真正做到对70平方公里24小时不间断的巡视检查,除了上述措施,还必须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大运河的保护中来。
东不压桥或将通水与南玉河相连
25日下午4点多,记者来到什刹海地区的东不压桥,此处在大运河申遗中入选了直接申报名单,是北京两个申遗点中的一个。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不压桥底下的河道保存较好,原来的桥体已经没有,但能看出两个桥墩的基础形状,河道不宽,有四五米。
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介绍,这个桥原来可能是一个大拱桥,因为底下要走船,“河道上的夯土,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保护一次。同时实现了摄像头实时监测,工作人员每天也会来巡视查看。”
记者了解到,从民国七年至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被改为暗渠,最终被填埋,2006年北京市开始重新恢复玉河河道,东不压桥遗址也得以重见天日。
王玉伟介绍,东不压桥遗址往东约200米处,是南玉河,目前文物部门已对该地区5000多平米的区域进行考古,“如果考古遗迹比较清晰的话,可能会恢复其原来的历史景观和风貌,让它的历史环境有一个大大的改善,周边的百姓也可以受益。”
他表示,现在的南玉河地区只是一个绿地,原来的河道都被填埋了,需要进行考古发掘,“我们考虑南玉河考古完成后,将东不压桥和南玉河的河道通水,但这个争议比较大。”
王玉伟说,争议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水不是活水、不通水可能更有利于保护等,“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担心水会泡坏了遗址。不过不管能否通水,我们都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