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企业是科技进步原动力 校企合作深化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专访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陈宝江教授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3-08-30 11:08 围观6933次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从30年代建校,已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目前,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基础教学单位,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作为11个二级学院之一的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尽管建院时间不长,但其在校企合作上的发展之路令人瞩目。冒着7月北京盛夏的一场大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采访了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陈宝江教授,他在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及管理,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目前,陈宝江教授致力于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

  校企合作是双赢模式

  陈宝江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说,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汽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机电与汽车工程实验中心。这些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管理;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在教学环节中根据科技发展情况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实用型人才一直是学院的育人方针,陈宝江教授用简单朴实的9个字概括道“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工作上有所建树,用人单位满意,毕业学生也才能体会到工作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陈宝江教授认为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这一点对于一所工科院校而言,尤为重要,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精英教育不是大学的本质,对于本科生而言,学院更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一理念的落实,无论如何绕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校企合作无疑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畅通管道,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再次,校企合作使得学校与企业信息及资源共享,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的成本,可谓是一种‘双赢’模式”,陈宝江教授向我们说道。

  在陈宝江教授看来,校企合作,为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更强调科学研究性,这大幅度强化了教师的研发技能,为教师带来了非常大的研发空间,同时教师将此融进了教学工作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到企业实习,成为学生认知社会的最直接窗口。学院规定,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有两周的毕业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要形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有半年以上的实习经历,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陈宝江教授向我们介绍说,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表现出色,被实习企业直接聘用,也是很常见的。

  校企合作硕果累累

  在与陈宝江教授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记者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科研及教学工作者身上的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风格。当记者问及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时,他很认真地告诉记者,真正扎扎实实、落在实处、有实际结果而非表面文章的有三家:北京永茂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广达汽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与这三家企业合作,分别建立了不同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此外,学院与永茂建机合作,创建了“永茂建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机械科技中心”;与用友新道合作,建立了 “用友新道—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化企业考试认证中心” ;与广达合作,成立了“广达·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作科技中心”,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对打造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研发,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对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宝江教授认为企业与学院的合作,正是缘于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办学成就、科研成果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等优势,联手与企业合作,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即有助于企业升级,又为高校向市场化接轨创造了便利条件。

  采访中,陈宝江教授向我们着重讲述了与北京广达汽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的合作。北京广达作为业界知名的汽车教学设备生产商及汽车维修检测设备配套服务商,与学院的合作正是基于学院在汽车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双方在合作初始, 就确定了打造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针。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学校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和不断改进,从教育信息化入手,推出堪称革命性的一款全信息化理实结合的教学系统—G平台,这套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链接起来,实现了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含实验、实训课)在内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信息化教学。

  “懂教育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教育,这是教育信息化产业时常面临的尴尬,而校企合作则天衣无缝地弥补了这一缺憾”,陈宝江教授表示,在这套系统的研发中,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充分地参与到此项目中,在项目调研及构想、产品研发、以及后期调试,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高效地保障了各个环节及流程的顺畅。这套系统目前已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赞誉,可谓是校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校企合作深化需政策进一步调整

  从陈宝江教授的履历中,不难看出他兼具了学者型与实践者的特质。他做过公路桥梁公司的技术员,他甚至还下过海,创办过企业,他对企业、对市场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及感悟。而另一方面,在北京建筑大学工作之前,他曾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他参与完成的“室内实用型拖拉机液压阻力控制仿真系统”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液压数字阀及电气液压数字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研究”,获得北京理工大学“1993年度校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发表的论文诸多,攻读教授学位期间,其论文获得北京理工大学“1993年度校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正是对高校及企业的切身体会及领悟,为他在分管校企工作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学校的校企工作做得如此有声有色,与他的经历及丰富经验密不可分。

  与惯常的思维不同,在他看来,科技的推动往往始于企业的需求,而非大学及研究院所。企业位于市场的前沿,其对市场的敏感性极为敏锐,而源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其科技含量,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在竞争中的首选,如此一来,企业提出的构想往往成为最贴近实际应用的前沿型课题,反而更尖端,更具挑战性。陈宝江教授表示,近些年来,国家也正在意识到企业是科技进步非常重要的节点,开始重视企业对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出台政策逐步向企业倾斜。

  而在谈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陈宝江教授坦率地告诉记者,政策层面的因素是限制学校教师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一些项目未必能申请到课题,如果未申请到课题,以现行的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来看,教师所做的这些工作都不能计入考核,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量、论文发表量等,对教师职位晋升,职称评定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些都是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要不断扩大,相关的配套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