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讯:现在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发达,但是因为商业投资、相关舆论产生的治疗手段也层出不穷。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在我国尚处临床研究阶段。 然而,伴随着商业资本的纷纷介入,从干细胞的获取、制备、生产到医院的治疗,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每个环节的盈利,最终只得由“献身研究”的患者埋单。
资本凶猛
北科生物成立于2005年。1999年,创始人胡祥发现干细胞“前景是很可观的”,决定创业,开始逐步搭建商业转化平台。
在胡祥模式中,北科生物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掌握干细胞的一些核心技术,并将其和医院临床治疗结合起来。
北科在合作医院进行的宣传推广,使得干细胞移植既服务了患者,又使医院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回报。
凭借各级卫生部门颁发的医院临床研究批文,北科生物和合作医院互惠的商业模式迅速生根发芽。
“如果按传统药品(需Ⅲ期临床)来做,美国有公司花费12年时间烧了上亿美元。而北科仅3年时间已有很好的盈利(5000万元),这都是建立在商业模式创新上。” 胡祥很满意。
对比不能如此简单。因为,美国FDA决不允许药品和医疗技术在临床研究试验阶段收取患者费用,相反,还要支付相关费用。
而在我国,商业公司和合作机构建立的干细胞库,正是高额利润的来源之一。目前,脐带干细胞库可分为公共库和私人库,前者由政府投资,后者由客户埋单。
上市公司ST中源,旗下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干细胞库。2011年上半年抛出大手笔,拟定向增发4.57亿元,用以收购知名的干细胞临床转化公司——和泽生物。半年内,该股股价从每股10元飙升到27元,上涨174%。投资者对干细胞商业化的追捧可见一斑。
正是各种背景私人资本的纷纷介入,“北科—医院模式”得以大规模复制;许多医院看到巨额利润,也开始自己组织生产干细胞。
“几个技术员组合一下,买些仪器,就是个新公司,马上就能生产。”北京一家干细胞公司负责人说。
高额费用的诱惑
邢主任仍没出现在261医院。而此刻看到一线希望的张明亮对干细胞治疗的疗效仍有怀疑。值班医师告诉他,干细胞治疗技术是新兴的技术,对肝病、脑瘫、糖尿病等均有疗效。他们从2007年开始用于临床,已经做了上千例。
对于张明亮表示担心的新技术的安全性,该医院表示,他们做过上千例随访,无一例存在安全风险。
“我们医院有自己的干细胞培养室。虽然现在干细胞治疗医院非常多,但我们的优势是干细胞来源于新鲜脐带血;中心的干细胞数量能达到10的8次方,比不少医院要高,效果自然好。”该医师继续打消张明亮的疑虑。
“一个疗程约半个月。中间通过椎管(可直通脑部)腰穿一次,静脉回输三次。单纯干细胞大约为4万元,加上其他治疗支出,应该不超过5万元。”院方回答了张明亮关于费用的问题。
除了脑瘫,261医院的干细胞治疗范围还包括糖尿病、骨髓损伤和肝硬化。
来自辽宁的张东盛(化名)是一位重度肝硬化患者。就在张明亮徘徊在261医院的同时,他瞄准了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中心的干细胞治疗。
张东盛运气不错。在全北京近百家开展干细胞移植的医院中,302医院几乎是唯一一家不收费用的。
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张东盛,302对肝病的干细胞移植只限于重度肝硬化、腹水和急性肝衰竭,这是一项临床研究试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参与,要看症状是否适应。
如果通过初步审核,每位志愿患者仅需缴纳3000元押金,签署一份知情并且自愿的协议。免费治疗一个疗程后,需配合1年的临床随访。若颇具效果,一年后可继续参加免费移植。
对于这项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该中心已直接投入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不含辅助费用。开展3年来,已进行上千例志愿患者的干细胞移植,无一例收费。
该中心任教授王福生是我国著名肝病干细胞领域专家,他也是此次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的大会主持人之一。王福生不愿对干细胞的商业化运作发表评价。但他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中心)有军内总后卫生部的批文,但仅限于临床研究,而非临床应用。”
越界治疗
“是不是没有治疗的资质,不敢收钱?技术过关吗?”曾有患者揣着怀疑前来302医院询问。
这些患者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国内还没有一家医院具有干细胞临床应用和治疗的资格。目前获批的,全部都是临床研究项目。
“即使是研究资质,原则上也需要卫生部科教司批准,当然,部队医院由军队的卫生部门批准。卫生部的审核极其严格。但很多地方上的研究项目在省里就被批准了,甚至还有地级市卫生部门批准的。” 中华医师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副主任无奈地说。
中华医师协会事业部吴苏伟在细胞治疗研讨会上表示:“即使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目前也已经叫停,之前批准和备案的视为正当存在。卫生部将下发《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伦理规范》,最快年底出台。”
可是,张明亮的网上搜索结果提示,每家医院都以临床治疗进行宣传,并附治疗案例以示效果。即使261医院也未提及任何临床研究的字眼儿,而是在治疗效果上大做文章。
“美国干细胞研究也不少,但宽进严出,Ⅰ、Ⅱ期临床都是在做安全性。能通过Ⅱ期临床的就很少,更别谈大规模治疗宣传,让患者埋单、获取利润了。”一位参加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的科学家说。
尽管许多业内专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除外)对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难下结论,但这并没有挡住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干细胞移植大规模商业化,甚至吸引诸多外国患者前来。
2007年,记者曾在浙江一家从事干细胞治疗的医院中见到10岁的小姑娘Linda——一位匈牙利脑瘫患者,来中国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
在听说中国开展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Linda的家人缴纳了2万美元的治疗费,等待奇迹出现。
和Linda一起住在这家医院20楼“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有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美国、泰国、英国的20多位病人。
为浙江这家医院提供干细胞的公司,正是业界翘楚、首创中国干细胞商业化模式的深圳北科生物。
小楠评论:医疗机构是我们生命的保障,如果为了钱财把不成熟的治疗手段搬上台,那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高额的医疗费用是促使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而病者选择干细胞治疗是因为相信医疗水平。但最终曝光出此治疗过程还未成熟,那是不是对病患太不负责,因为钱财蒙蔽了双眼?
(谢沂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