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40年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亲历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破茧成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现代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访40年来的变迁,本网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前馆长胡越。作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毕业进入高校图书馆工作,30多年的工作历程,胡馆长见证了图书馆从封闭、手工操作走向数字化、现代化的全过程。
图书馆改革从队伍建设开始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也迎来历史发展机遇,但也不得不面临严酷的现实——专业人员严重缺乏。提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
1987年8月北京市高教局庞文第局长和出席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二次工作会议的北京代表团合影
十年浩劫,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几近停滞,工作人员以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为主,多为老弱病残,几乎无专业背景可言。1977年,全国开设图书情报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且招生人数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初,高校图书馆百废待兴,为充实年轻力量,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从77级开始选派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到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年暑假后,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专门为这批人举办了“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第一期)”,在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开设了图书情报专业的十多门课程,培训结束后,他们投身到各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先后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骨干,为封闭、落后、沉闷的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胡越正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中文专业毕业,他从未想过自己今后的工作竟在图书馆,多年以后,他自嘲为“误上贼船”的图书馆资深人士。
也就是从1982年起,一批批包括图书情报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走进高校图书馆,一个个从学校各院系走出的高端人才,来到图书馆担任馆长、各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正是这些来自各个专业的骨干力量,敢于解放思想,突破了当时限制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条条框框,为高校图书馆后来走向改革开放、开展现代化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
从1987年开始,北京师院(现首都师大)图书馆受北京市高教局委托先后举办了北京电大图书情报大专班和夜大图书情报专业大专班,为北京市属高校图书馆在职人员进修提供便利条件,近百人参加培训,不止取得专业文凭,更丰富了专业知识,解决了图书馆现有人员的业务提升问题,适应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
“正是从改革开放开始,高校图书馆队伍逐步年轻化、专业化,图书馆也慢慢走向开放,引进科学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手段,从传统手工走向自动化和网络化。”胡越馆长说。
转变思想是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初,即便是当时北京高校图书馆中规模比较大,馆藏比较丰富的北京师院图书馆,也是处于封闭的、纯手工的工作状态。”胡馆长对20世纪80年代初图书馆的状况记忆犹新:那时,制作目录需要手工刻钢板,用小刷子蘸油墨印制;仅有的“现代化设备”是几台英文和俄文打字机;书库拥挤不堪,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倒架、打捆、搬运、找地方存放;图书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师生借书和看书的地方。那时的高校图书馆多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和外界接触很少,特别是众多中小馆,没有机会和兄弟院校图书馆交流,更没有机会向先进国家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1987年6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二次工作会议”,颁布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为高校图书馆指明了方向。改革和开放是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题词和关键词。
1988年12月23日时任北京高校图工委副主任潘永祥、朱成功、赵侃在北京师院进行图书馆评估
胡馆长是北京师院(首都师大)图书馆改革开放许许多多第一步的亲身经历者:
第一次开放引进资源
——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高等学校书刊进口工作座谈会纪要》及相关文件,首都师大图书馆经批准,开始接受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
——1987年经批准,开始使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书,按学科需求批量引进外国文献资源;1988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检查验收。
——1997年开始订购电子出版物。
第一次请进来和走出去:参与广泛的国内外业务合作与交流
——1987年11月第一次接纳来自美国的访问学者。
——1987年第一次接受北京市高教局和北京高校图工委的委托,起草《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评估试行办法》;以后又陆续研究起草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采访工作评估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北京高校自动化网络化评估办法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为北京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使北京师院图书馆成为北京高校图书馆界的一支生力军。
——1988-1989年第一次参与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参与组织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工作;提升了北京师院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行业的影响力。
——1989年参加国家教委“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研究项目”,1991年正式批准为项目建设的B级馆,使北京师院图书馆书目数据建设水平进入高校先进行列。
——1996年8月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北京)。
见证迈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步:
——1994年7月,首都师大图书馆引进第一代自动化系统运行。
——1996年8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下发《关于利用OCLC网络资源的通知》,第一次接触网络信息资源;2001年,首都师大图书馆正式引进第一个外文网络数据库:OCLC数据库。
——1999年3月停止纸质卡片目录编制,全面使用数目数据检索。
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改革的关键
要打破传统封闭的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决心:
——1989-1991年,北京师院图书馆在国内率先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提出并实行了一整套人事和业务制度改革方案:转换机制,打破三铁,全员竞聘上岗,实行计时、计件和任务绩效多种考核方式及结构工资制,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8年7月,首都师大图书馆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第一家引入商业机制进行书目回溯建库工作。这一举措在当时引来不小的争议,叫好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担忧。面对来自各方的争议与压力,胡越馆长坚定地认为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图书馆自动化水平是未来的趋势,迟早要迈出这一步。首师大图书馆当时有150余万册图书,若只靠自己的力量回溯建库,将耗费很长时间,而借助社会力量建库,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的路子选对了,业务外包逐步在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中铺展开来,成为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1994年5月14日首都师大承办北京高校图书馆第三届运动会设计并开始启用会徽和会旗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家的思想也逐步统一,创新不是盲目自信,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通行的规则。不仅著录标准、编目规范、书目数据要与国际接轨,图书馆系统也应当直接从国外适当引进。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大馆率先从国外引进自动化管理设备与系统,他们的口号就是“引进一个系统就是引进一种思想”,设备与技术的引进带来管理思想的变革,也促进了国产系统的研发。
整体建设和分类指导是北京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两个法宝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中不仅有全国知名的大馆,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馆,他们馆藏不足,馆舍狭小,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低、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大部分仍然采用手工操作,工作效率很低,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馆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北京高校图工委在改革初期就根据北京的实际,提出整体化建设的思路:分类指导,实现各类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具体工作中体现:大型馆出思想,中型馆出力气,小型馆多受益。
1996年12月10日图书馆第二次会议邀请北京高校图工委部分老同志合影
1991年9月成立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会,组织各类型高校图书馆,研究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解决之路,为系统研发、数据库建设、网络支撑和信息服务提供理论和实践准备,培养一批既懂图书馆工作规律,又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人才。从此,北京高校图书馆走上大馆引领,中型馆跟进,小型馆受益,联合发展之路。资金较为充裕的大馆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探索新管理模式;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中型馆联合社会力量开发图书馆各类系统,供中小馆使用;小型馆则根据学校资金和人员情况,选择使用各类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促进整体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后,在联合发展、分类指导的思想引导下,开展了以下工作:
——1998-2000年,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北京地区高校图工委牵头,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会配合,全程参与主持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从发布指导意见、评估细则到组织评审,让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系统建设、数据库制作和信息服务,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评估的各个阶段,各馆显著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人员的素质。
——1993年5月,协助北京高校图工委参与筹备成立北京图联公司,联合采购,统一编目。为各馆提供可以分析、比较、评价的采购数据,支持各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用有限的采购利润,组织统一编目数据的制作,解决了当时中小馆技术力量薄弱,难以自主进行图书编目的问题。
2000年10月25日北京市教委图书资料职称评审委员会
——2001年12月,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四十余所中小图书馆,主持创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组建了多个项目组,指导各图书馆开展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网图吸收各馆骨干力量,群策群力统一建设平台,开展项目论证,制定规范标准。通过不断培训,中小馆的技术力量逐步增强,“联合”的优势开始凸显出来。在各项目组推进下,网图在数字资源采集论证、特色库建设、网上参考咨询和馆际互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下,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还首创了联合引进资源,免费提供给各成员馆使用,节省了大量经费,让中小型馆都从中受益。
2007年8月5日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向甘肃定西大坪村小学赠送教学和学习用品
在举办培训班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同时,网图还资助中小馆业务骨干参加国际会议和培训,为此,网图资助网图成员馆馆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同时,网图每四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引进来,也为中小馆馆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极大提高了中小馆人员队伍素质。
从2001年4月北京高校图工委决定建设BALIS开始,胡越馆长就参与主持BALIS的工作,就规划设计和编制,管理中心运行,分中心的设立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BALIS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谈及这些,胡馆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联合发展的思想,让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多出人才、快出成果。”胡越馆长说。
胡越馆长最后说,他在首都师大图书馆工作的30余年,正赶上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改革开放大潮。亲历了图书馆从纯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过程;参与了北京高校图书馆工作研究会和北京高校图工委的领导工作,参与创建了图联公司、BALIS和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使高校图书馆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联合发展、分类指导,携手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见证了图书馆工作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工作转型到服务创新的历程。他非常欣慰自己能为首都师大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奉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本文图片由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胡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