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篮球场内学生三人篮球赛在紧张地进行,百米之外学校花园的小溪流水潺潺,旁边有人在学习英语,多功能图书馆内有人赶在下班前借阅新书……这是2018年秋末的一天,河南省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象。
邓州一高始建于1905年,为了响应“新式教育”的号召,将此前的旧学堂花洲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花洲书院源于唐,兴盛于宋,延续至清。公元1045年,因推行“庆历新政”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整修百花洲,并将书院命名为花洲书院并延续至今。从唐至今,花洲书院见证了千年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来,邓州一高的学生素质和学校硬件水准都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学校搬迁至新址,新校占地面积386亩,校园中部为教学区、办公区,东部为生活、运动区,西部为教职工住宅区和生态园区,总建筑面积达12万㎡。
告别“土”操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邓州一高的操场还是“土”操场,每每雨后,学生只能在泥地里上课。(图1)操场的边缘,则是简易的篮球架子,为了防止架子倾倒,有时学生会抬一块水泥板放在架子下面(图2)。如今的邓州一高的操场不仅有了塑胶跑道,还设置了足球区、篮球区、排球区等(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曾经的“一帘幽梦”
邓州一高操场的一角,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用青砖堆起来的厕所(图5),下雨时,雨水会从房子中间的屋檐流下来,学生用琼瑶作品名字将这间厕所戏称为“一帘幽梦”,而另外一个在校园位置相对偏僻的青砖瓦建成的厕所则被称为“庭院深深”。
图5
图6
教室日新月异
1997年,邓州一高的学生才彻底告别了平房教室,完全搬入教学楼。当时的教学楼主体为“八角楼”,因每个教室呈八角形而命名(图7)。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城镇化加速,更多的学生希望进入城市读书,这其中,县市级别的小城市受影响最严重,邓州一高也不例外,而师资力量的发展相对较慢,所以出现了超大班的情况——有时候一个班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100名。在拥挤的教室里,开启了日复一日的授课。而新一高则通过走廊的形式将教学楼之间连接起来(图8、图9)。
图7
图8
图9
校园配套不断完善
如今的邓州一高,除了教室、操场有了巨大的变化外,学校的餐厅、水房、图书馆等配套设置也日趋完善(图10、图11、图12),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图13、图14),而花洲书院的精神象征——范仲淹雕像坐落在院校绿地之中,向一届又一届的邓州一高学子们渲染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风范。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