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国家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让智慧校园建设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大数据助力教育改革,图书馆这一高校特定领域也不例外,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建设和科学管理方面可圈可点。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应有什么样的变化?在2018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的前夕,笔者有幸采访到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殷国聪教授。
殷国聪馆长
教育信息化2.0,资源共享有了新目标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也将引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颠覆和创新。教育信息化2.0提出要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在殷馆长看来,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共享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投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建设体系,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对此,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需要构建,新的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需要确立,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图谱需要绘制,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需要探索。
高校图书馆建设通过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创新过程的信息搜集、传递提供便利,让高校的科研创新人才从繁重琐碎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便于将精力集中于重要的创新问题上,这就为创新团队从事更加复杂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处于高校信息化中枢地位的图书馆,能够为智慧校园打造交互式的复杂创新系统,缩短研发周期,优化创新生态,实现创新融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飞跃。殷馆长认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相比传统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新形势下,从资源建设到业务管理,从技术应用到服务手段,都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职能的拓展方面,高校馆应该强化智库职能,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高校馆还应强化社会化服务的职能,促进知识的生产和转化。从资源的覆盖方面来说,高校馆不仅要成为高校知识库的核心,还要成为网络信息存储加工的重阵。从技术的创新方面来看,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万物互联等,都将对高校馆产生深刻影响,前沿技术将改变高校馆的传统动作模式。再加上服务的升级,高校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嵌入将由教师向学生延伸,拥有强大数据处理优势的高校馆将成为智慧校园的中枢,师生每天产生的教学和科研信息将通过图书馆收集、存储、关联、挖掘、分析,做出监测、评估和预测报告。
另外,高校图书馆的协作对象将扩大到公共服务、科技情报、技术研发、政策研究等类型的机构,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将“双一流”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也引入外部力量助推“双一流”建设。
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馆藏文献信息的智慧化
“智慧+”堪称当下学校建设最为流行的发展理念之一。谈到高校的智慧图书馆,殷馆长认为,“智慧”是未来发展的新业态,但“图书馆”却是不可动摇的根基。因此,无论优化馆舍、增强科学管理、提升有效服务,图书馆+智慧首先要解决的都应该是馆藏文献信息的智慧化问题。
理想的状态下,文献中的每个字词,都应该被标注标引、交叉链接、引述、提取、索引、分析、突出、翻译、甚至重组,实现信息揭示深度和链接数量的最大化。同时,知识生产者的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组合、分享、营销,也应通过超媒体技术得以再现,实现信息组织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再将读者、作者、角色、想法、事实、概念和故事连接起来,经由数字化阅读,甚至通过传感器方式的互动,不断传播、增值、解构、重组、迭代、重新定义,实现文献信息在最原始的结构级别与读者用户的日常数据对接,甚至达到人工智能的处理水平。
云南师大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成果显著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为推动 “双一流”的建设,云南师大图书馆在智慧化、智能化方面有了更多的实践和成果。殷馆长介绍,云南师大在云南省高校首家引进RFID自助借还系统;开发、建设云南高校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强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智能化新生入馆教育自助完成;引进Wiley社科包、CPCI全库等高端外文数字资源;联合国内各大图书馆,高效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移动图书馆不仅属于校内读者而且毕业校友终身拥有,微信、微博平台使图书馆与读者互动更加亲密;通过CALIS中心的e读平台,实现全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第一次全面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