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所里的一项项科技成果,在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评完职称之后,真正走向市场的并不多。这里边固然有科技成果不考虑市场化的因素,更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需要打通的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科院“科技副职”这一院地合作模式,正在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一条快捷通道。激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需要科研院所的市场化意识,企业的主动出击,更需要政府的强力助推。
“要让一项科研成果、一项技术革新真正走向市场,企业要投入的太多太多。”回想几年来转化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新技术的经历,辽宁中科纳新金丸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福银向记者感叹。这两年,何福银接触最多的一个是技术合作方、中科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宋延林,另一个就是中科院沈阳分院的高级工程师、自2011年开始在丹东挂职市科技局副局长的林玉英。在中科院沈阳分院的牵线搭桥下,丹东金丸公司和中科院化学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发一种“非感光、无污染、低成本”的新型制版技术。为有需求的企业联系对接中科院研究所相关领域的创新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林玉英作为“科技副职”的重点工作之一。这种院地合作模式促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在辽宁实现落地和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有待提高
尽管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前,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却并不相称,有业内人士分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不高是主要症结。《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13)》显示:2006年以来,辽宁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呈波动下滑趋势,2013年位居全国第11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均比上年下滑了2个位次,企业创新中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排在第15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是无可置疑的“技术创新主体”。但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有创新意识并肯为此投入相当资金的企业依旧不多。年初,省科技部门一份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总体上看,我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企业的创新意识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政府对相关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与南方省份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有待加强。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统计中心今年年初出具的“辽宁省创新能力分析”中指出,近年来,尽管辽宁的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不过只有少部分投向了企业。
在与几位省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闲谈时,记者发现,大家都有同感,往往一项技术成果出来之后,南方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嗅觉十分灵敏,有的甚至直接带团来研究所考察,在成果落地配套方面提出很多优惠政策,这一点在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和科技创新活跃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来自我省科技部门的一份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说法。目前我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省内转化率只在四成左右。很多有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因种种原因没能在辽宁落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基于当前大量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聚集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现实情况,省科技厅在今年年初科技工作会上特别强调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这其中,研究所的市场化意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政府推力缺一不可。
“科技副职”带来创新思维所谓科技副职,是中科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派科研或管理骨干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集团任副职领导职务的一种院地合作方式。科技副职的主要职责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至今,在中科院沈阳分院的推动下,6名科技人员到阜新、丹东、鞍山、营口等市任科技副职,其中挂职人员职位最高的是阜新市的科技副市长。阜新是我国最早发展氟化工产业的地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大量外流,氟化工产业也日渐衰弱。2012年4月,在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帮助下,阜新市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手合作,由后者派遣3名科技人员到阜新挂任科技副职,直接参与氟化工产业园建设,同时成立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阜新氟化工研发中心。在科技副市长朱仕正的金字招牌下,一批氟化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成果在阜新落户转化。由朱仕正带队,阜新氟化工产业园从产业规划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都更体现出创新性和专业性。园区建立了可供企业研发小试和中试的研发中心,尤其是3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明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可减少入驻企业大量的研发成本,吸引了一批氟化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成果在阜新落户转化。同样,在丹东市挂职科技局副局长的林玉英的推动下,丹东高新区也得到了中科院更多的智力支持,大批产学研项目顺利落地。目前,中科院已经有20多个研究所和丹东的50多家企业合作了60多个技术项目,涉及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合同金额2370万元。建“平台”指向未来创新经济水平或创新意识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对科技的需求就不会非常旺盛,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进行推动,通过建设平台来进行成果转移转化,为未来创新蓄力。
我省和中科院沈阳分院积极合作,逐步建立了“平台中心+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的符合辽宁省情的院地合作工作模式,在鞍山、丹东、营口、阜新、铁岭、沈阳建立了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至今在全省已搭建企业技术中心合作机构21个,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7个,共建院士工作站21个。“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就是中科院沈阳分院、省科技厅和丹东市政府共同建设的,致力于孵化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中转站”。如今,首批4个项目已入驻,省科技厅支持经费2300万元;第二批9个项目已签订入驻协议。育成中心已初步发挥出吸引人才、项目、产业的资源聚集作用。中科院化学所与丹东金丸公司成立的股份公司,在育
成中心建立了纳米数字制版技术中试基地,未来将在丹东发展纳米印刷技术这一新兴产业。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介绍,今后将在辽宁推进区域性创新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地方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院地合作,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建立起更多的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选派出更多的科技副职与科技特派员,为地方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