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衡水中学落户浙江”几乎成为教育圈无人不知的火爆新闻。在惊动了教育厅处长、校长之后,央视也站出来评论。
文中对事件背后的解剖,也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革之难:面对众人对升学教育的认同,素质教育的这场变革路上,学校举步维艰。
而正因如此,“只有改革,保持改革定力,才能最终让衡水模式淡出”,文尾给出了如此解决之道。
背景介绍
最近,被誉为“全国十大知名高中之首”的河北衡水中学分校在浙江平湖揭牌,成立“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并提前招生、开学。衡水中学本就是舆论焦点,教育界多位大咖站出来发声更是将其推至风口浪尖。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
他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
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回应:
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过衡水中学的人,无论是参观交流还是宣传报道,基本都能客观地反映衡水中学真实的一面,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所以,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干好自己的事就行,用实力来说话。
央视评论
很多人为何大爱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在浙江办分校,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大爱衡水中学者有之,痛骂衡水中学者有之。彼此都有道理,说服对方都不容易。
认可衡水中学者的态度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么几条:
坚信读书从来不是轻松的,坚信苦读可以成才成功,坚信为将来的成功可以暂时牺牲一些东西。如果这样拆解,就会发现,衡水中学似乎有其价值,而且还秉承了很多中国人都信奉的一种理念。从这个角度讲,衡水中学有比较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
浙江缘何激烈回应?
显然,在衡水中学这个议题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两面。
一面显然看到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一面还沉湎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成功;一个义正辞严喊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我们浙江不需要”,一个还不断重复“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素质教育美好且必要,显然是教育“本来的面目”;但从现实情境看,高考又的确是打破阶层壁垒、让社会流动起来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们争辩衡水模式的优劣,其实是在争辩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你是更看重人的相对自然而全面的发展还是更看重于获取考试的成功,后者当然会意味着一些牺牲。
浙江教育界此轮舆论集中反弹,似乎表明存在这样一种隐忧:很多家长在认同素质教育的长期目标时,心里仍然没有放弃在考试上取得成功的渴望。
或者更准确地说,短期在应试教育上取得成功更能直接看得到、摸得着,而素质教育的成功则显得相对抽象,见效的周期也更长。
而浙江省内各大中学名校校长的纷纷发言,也像是对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的一种反向保护。
浙江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构建更加公平、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这样的改革理念,不难倒推出更注重学生多元发展、鼓励学生多元选择的实践。
但是,对于处在高考改革中的浙江来说,并非所有学校都那么坚定。正是在这两种理念角力的时候,人们担心衡水分校的介入会打破力量平衡的天平,不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毕竟有了一所平湖分校,就可能有第N所。而一些家长在尝到升学教育的甜头之后,可能也会对素质教育的改革降低信心。
让“衡水模式”淡出,唯有改革
其实,对于素质教育,也是说句爱你口难开;“衡水中学”,说句恨你也不容易。
如果深入浙江看看也会发现,在这个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也并非铁板一块,真抓实干一心高考的学校,同样不少。从这个角度说,简单批评衡水中学并没有太多意义,靠口水并不能将衡水中学挤出局。
只能靠改革。只有改革,保持改革定力,才能最终让衡水模式淡出。而这个改革本身就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激发并充分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这已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中国的必要条件。
时代已经变了,应试教育无法适应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在逐步取代机械性工作的时代。短期目标虽然可以触摸,但我们无法承受长期目标被短期目标模糊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不得不做的事。
当然,从目前来看,要让衡水模式完全淡出绝不可能,衡水模式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胜负,仰仗改革,也要时间。只要坚信好的教育模式最终一定胜出,也就无需担忧衡水模式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冲击。
另外,当我们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来思考:如果今天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指“学校减少课时、学生涌向补习班”“学校老师减负、学生向市场买教育”,公立教育失去了曾经的责任心,那么素质教育也会失去人心。衡水中学不仅不会淡出江湖,反而会更加壮大。
素质教育犹如生态环境中的绿水青山,在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同时,日常的环保工作同样不可缺位。素质教育同样如此,前路虽艰,仍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